南海诸岛面积有多大(中国南海诸岛概况)


南海诸岛或南海群岛是南海南北约1800公里、东西约900多公里范围内诸多群岛、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北起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止黄岩岛(另一说为海马滩)。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四大群岛,但通常不包含同样位于南海海域内的阿南巴斯群岛与纳土纳群岛,以及亚洲大陆的沿岸岛屿等(如海南岛、香港岛、新加坡岛等)。中沙群岛由20多个暗沙和暗滩组成,一般距海面10~20米,大多尚未露出水面;南沙群岛由200多座沙岛、礁岛、沙洲、礁滩等组成,其中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最南端。

诸岛概况

编辑

中国南海诸岛概况

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地处热带海洋,多数岛屿气温年变化极小,终年皆夏。年均温在25℃以上,最冷月均温20℃以上。年降水量高于1400毫米,风大,蒸发快。岛的基质为多盐环境,植被为极端的盐生类型,主要有麻风桐、海岸桐、海刀豆等。栽培植物有椰子、番木瓜、菠萝蜜、剑麻、香蕉和绿化树种木麻黄等。动物主要是鸟类,常见的有白腹褐鲣鸟、红脚鲣鸟、海鸥和家燕等。大量鸟粪形成鸟粪层,在高温多雨环境下,植物分解生成有机酸溶解鸟粪中的磷质而向下渗透、充填、胶结,形成磷质生物碎屑石灰岩,或称鸟粪磷矿,含磷天然肥料。浅海重要鱼类有40多种;有大量珊瑚,还有海龟、玳瑁、贝类、虾蟹、海藻等,构成热带海洋生态系统。

历史沿革

编辑

中国南海诸岛概况

中国地图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分布在辽阔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是中国南海诸岛的主要组成部分,习惯上合并称为西南中沙群岛。

西南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最早发现这些岛屿礁滩,长期以这些岛屿礁滩为基地进行渔业捕捞生产和居住,世代相继对这些岛屿礁滩进行辛勤的开发和经营,中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屿礁滩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西南中沙群岛历来在中国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之下,1988年海南建省,即时,将这些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

岛屿发现

(一)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这些岛屿礁滩

据古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华南沿海一带从中国秦朝时开始已经是中国领土,从中国西汉到唐朝末期现越南中部和北部是中国领土,南海已经是中国领海。中国元朝政府还多次派军队到越南北部平叛和越南南部(占城),中国元朝南方海军经常在南中国海巡逻到婆罗洲(加里曼丹岛)。中国明朝海军多次通过南海下西洋,是南海的唯一正统力量,南海的东南亚国家的君主从元朝开始到清朝接受中国中央政府的册封才是合法正统的,南海周边国家从元朝开始到清朝是中国中央政府的藩属国。海南岛在中国西汉开始已经是中国领土,所谓越南等南海的东南亚国家拥有南海主权根本就是不合法不合理的。东汉班固(公元32—92)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记载。书中完整描述了自广东徐闻出发,经南海,历数国,远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航行路线。

公元226年,三国时的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

中国南海诸岛概况

地图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紧莱,对外交往增多,特别是宋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以后,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更趋频繁。当时对南海的航路以及岛屿的位置、名称等都已有较详细的考察和记载。南宋周去非在《岭南代答》(1178年成书)中载:“…东大洋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此中的“长沙”、石塘”指的就是南海诸岛。长沙是以沙岛为主的珊瑚岛,石塘是以环礁为主的珊瑚礁。赵汝适在多方调查询问并参考《岭南代答》的基础上撰写的《诸蕃志》(1225年成书)中指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以琼为督府,今因之。…至吉阳(今三亚市),乃海之极,亡复陆涂。外有州,曰乌里,曰苏吉浪,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元际,天水一色”,这里不但指出了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是中国的南海诸岛,而且也说明,早在唐代已经将西南中沙群岛划归海南岛的振州(宋时改为吉阳军)管辖。

明清时期,中国许多图、藉、方志对南海诸岛的记载已经不胜枚举。从地图方面来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长期航行南海,绘有《郑和航海图》,后载入茅元仪《武备志》。该图标出了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石塘等岛群名称和相对位置。及至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附图《四海总图》,已经明确标绘有四大群岛的地名和位置。当时称东沙群岛为“气沙头”,西沙群岛为“七洲洋”,南沙群岛为“石塘”,中沙群岛为“长沙”。后来,清政府在开展大规模全国地图测量的基础上,编绘了多种地图。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67年的在《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00年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1818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等这些官方舆图中,都在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版图。

从古籍方面来说,郑和“七下西洋”的随从人员费信著《星槎星览》、马次著《瀛涯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等书,其中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记载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时出现的航海著作,如1527年顾蚧的《海槎余录》、黄衷的《海语》等书,对南海航行、岛礁分布及地理特征都有详细的描述。当时出现的海防著作,无不把南海诸岛作为中国海防的“门户”和“天堑”。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海防辑要》一书,就把西沙群岛等岛屿列为中国的海防区域。

从方志方面来说,明清两代是方志鼎盛的时代,由官方修纂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万州志》等等许多地方志书,都辑录有西南中沙群岛的资料,列为海南岛的附属岛屿。其《广东通志》中就有: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立海防营于万州”的记载。还可以正德《琼台志》中看出当时已把西沙、南沙群岛作为中国的海防区域。

中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有一处唐宋遗址,出土一批唐宋瓷器、铁锅残片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这无可辩驳地证明,至少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人民就已经在西沙群岛居住和生产,早已经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人。及至明清时代,中国人民在各岛屿上保留了大量遗迹。包括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东岛、北岛等岛礁相继出土一大批明代和清代的铜钱、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还包括在西沙群岛的各主要岛屿上都发现中国渔民所建的古庙遗存。仅赵述岛、北岛、南岛、永兴岛、东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甘泉岛就有古庙十四座。在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南钥岛、西月岛等也都发现有古庙遗存。这些庙宇有些是明代建造的,大部分是清代所建。同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上,还挖掘有多块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石碑。这些石碑多为当时莅岛视察的政府或军队要员所立的纪念碑。

中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还可以从世代传抄的《更路薄》中得到有力的证明。《更路薄》是中国沿海渔民的航海针经书。据考证,现存的手抄本《更路薄》产生于清康熙末年,可追溯至明代。它详细地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如琼海渔民苏德柳、卢烘兰等等的手抄本《更路薄》,具体标明了航行到西沙、南沙、中沙各岛屿的主要航线和岛礁特征,这是中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最直接的历史见证。

岛屿管理

(二)中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礁进行管辖、行使主权

中国政府对西南中沙群岛行政管辖和行使主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至迟在唐宋时期,南海诸岛就在中国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

两汉时,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海南始置珠崖、儋耳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直接统治的开始。此后,随着生产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人民经常航行于南海之上,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带居住和生产。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历代统治者对南海和南海诸岛的认识不断加深。

至唐初,海南岛环岛已建置有北部的崖州、西部的儋州、南部的振州(今三亚市),振州,前身为临振县,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增设临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郡为州,时号振州。《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振州)中已有振州管辖海南岛南部海域的记载。自此以后大陆中原王朝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从未中断过。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线测量,南至范围达南海及南海诸岛,并曾在南海上观测有关星座进行测理。这是行使主权之举。

宋代,唐时位于岛北的崖州南移,改振州为崖州,后易名为朱崖军,继后又改为吉阳军。由吉阳军直接管辖南海诸岛。当时,北宋朝廷首命水师出巡至“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岛),这是海军最早的巡海活动。

元朝,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将海南的琼州改为琼州路。仍由吉阳军管辖南海诸岛。是时,宋代的军制多已改州,唯四川行省的长宁军和湖广行省的南宁(今儋州市)、万安(今万宁市)、吉阳(今三亚市)三军未改,是以特殊行政制度管理边疆的方法,可见其统治者对海防边疆的重视。元世祖忽必烈还亲派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到西沙群岛进行天文测,表明主权归属元代王朝而无疑。

明初,海南设立统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琼州府,隶属广东。恢复崖州、儋州、万州。将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领属的万州管辖。并明确区分为“南澳气”、“七洲洋”、“万里长沙”、“万里石塘”等四大岛群(即今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

清朝,前期和中期基本沿袭明制不变。至清明后期,东沙群岛归属惠州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仍由海南的万州管辖。自此南海诸岛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州级地方行政机构管辖。

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1921年,南方军政府又重申了这一政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43年中英美三国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中国政府指派高级专员,前往西沙群岛进行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重竖主权碑;并在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太平岛驻军队和设立渔民服务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继续对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行使主权。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自此政府行政机构开始驻岛行使主权,组织开发建设工作,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岛礁及其附近海域和行政管辖。1969年3月4日改称“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相当于县级的办事机构,由海南行政区 公署直接领导。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内19个市、县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1988年9月19日更名为“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目前,仍沿袭相当于县一级派出机构的行政设置体制,办事处仍驻西沙群岛永兴岛。 地理位置国大陆濒临四大边缘海,自北往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其中,南海因其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故名,亦称南中国海。在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散布着大小200名多个岛屿礁滩,统称为南海诸岛(见图)。南海与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热带自然风光十分绮丽,资源蕴藏量巨大,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海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大陆边缘海之一,面积辽阔,水体巨大,水域深渊,南海,以闽粤沿海省界到诏安的宫古半岛经台湾浅滩到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与东海相接。整个南海几乎被大 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北面是中国广东、福建沿海大陆和台湾、海南两大岛屿,东面是菲律宾群岛,西面是中南半岛,南面是力里曼岛与苏门答腊岛等。南海位于北起纬23°37ˊ;南迄北纬3°00ˊ;西自东经99°10ˊ;东至东经122°10ˊ。南北横越约2000公里,东西纵跨约1000公里。整个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平均水深为1212米,最深处为5559米。

南海海域属于海南省管辖的范围,总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南海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海疆边防。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派员巡视管理,中国人民曾屡次在南海与南海诸岛上抗击形形式式的侵略者。在当今人类为开发海洋、拥有海洋而展开的激烈竞争中,南海与南海诸岛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南海与南海诸岛介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特别是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与号称亚洲门户的马六甲海峡仅一水之隔,扼居太平洋、印度洋要冲。在国际航海交通上,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以及欧洲等地来往的航线往往都经过南海诸岛海域;在国际航空交通上,中国、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各地的航线,菲律宾与中南半岛各地来往的航线等都经过南海上空。

地形地貌

编辑

南海海底地形复杂,主要以大陆架、大陆坡和中央海盆三个部分呈环状分布。中央海盆位于南海中部偏东,大体呈扁的菱形,海底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陆架沿大陆边缘和岛弧分别以不同的坡度倾向海盆中,其中北部和南部面积最广。在中央海盆和周围大陆架之间是陡峭的大陆坡,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南海海盆在长期的地壳变化过程中,造成深海海盆,南海诸岛就是在海盆隆起的台阶上形成的。其东沙群岛位于北部陆坡区的东沙台阶上;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则扎根于西陆坡区的西沙台阶和中沙台阶上;南沙群岛形成于南陆坡区的南沙台阶上。

中国南海诸岛概况

南海诸岛

西南中沙群岛共有大小岛礁200多个,一般按照它们在海面上下的位置分为五类:

岛 是露出海面、地势较高、四面环水的陆地。岛的形成时间较长,陆地形状不易受台风吹袭而变形,面积相对较大,一般有植物生长。中国西南中沙群岛的岛屿属于海洋岛,有珊瑚岛(沙岛、岩岛)、火山岛之分。沙岛是由珊瑚碎屑、贝壳碎屑和其他沙粒堆积在珊瑚礁礁盘上,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珊瑚沙岛,西南中沙群岛绝大部分是这一类岛屿,岩岛是由珊瑚沙岩和珊瑚石灰岩结成的坚固的珊瑚岩岛,西沙群岛中的石岛就是一个典型的岩岛。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屿西沙群岛中的高尖石是南海诸岛中唯一的火山岛,上述的岛屿在中国渔民中称之为“峙”、“峙仔”。

沙洲 是已经露出海面的陆地,一般不被海潮淹没,只是台风和大潮时才被淹没。沙洲的外形不稳定,面积较小,由于受潮水冲刷,植物很少生长。沙洲和沙岛一样,是由大量松散的珊瑚碎屑、贝壳碎屑和其他泥沙堆积在礁盘上而形成的。沙洲和沙岛的区别在于:形状稳定与否,离海面高低,面积大小,植物多寡等。中国渔民一般把两者都称为“峙”“峙仔”或“沙帽”,亦称沙洲为“沙仔”。

暗礁 也称礁,是接近海面的珊瑚礁体。涨潮时多数被淹没,退潮时多数可露出水面。有巨大礁盘的暗礁,经过地壳上升的作用,或者经过海浪的冲积,是形成沙洲的良好地点。中国渔民称之为“线”、“沙”、“铲”等等。

暗沙 是淹没在水下的较浅的珊瑚沙层或珊瑚礁滩,海水最低潮时也露出水面,也可以说它是水下的珊瑚沙洲。中国最南的领土曾母暗沙就是这一类的沙洲,它的面积有2.12平方公里,最浅处仅有17.5米。中国渔民把暗沙称为“线排”、“沙排”。

暗滩 也称滩,是隐伏在水面以下较深处的珊瑚礁滩地。暗滩由海底突起,滩面呈广阔平坦的台状,偶有礁墩向上隆起,甚至上升到海面附近。中国渔民称之为“廓”。

4

气候条件

编辑

南海和南海诸岛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接近赤道,属海洋性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

(1)终年高温。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5—30℃。最冷的月份平均温度在24℃以上,最热时极端达33℃左右。气温虽高,但有广阔的海洋及强劲的海风调节,并无酷热。一年中气温变化不大,温差较小。冬季来自蒙古高原的冷空气进入南海时,势力已大大减弱,对南海诸岛的气候的影响不大,冬季仍似初夏,正所谓“四时皆夏”,同时,南海表层海水温度也较高。北部23—25℃,中部26—27℃,南部27—28℃;且季节的变化也不大。

(2)雨量充沛。广阔的南海和西太平洋有丰富的水汽来源,大量水汽受各种各样条件的作用形成丰沛的降水。其中台风雨约占三分之一。南海诸岛年降水量在2000至3000毫米。但是雨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具有集中于夏半年的特点,如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年降雨量1392毫米,而在6—10月的降雨量却达104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七成多,南沙群岛则全年多雨。

(3)季风明显。南海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非常明显,每年10月以后,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来的冬季气流不断奔向中国南方海洋。所以南海与南海诸岛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每年4月开始,南海与南海诸岛转而受热带与赤道海洋气团的影响,5月至9月盛行西南季风;4月和10月是季风转换时期。受其影响,南海的海流也有明显的季风特点,夏天流向东北,冬天流向西南。

(4)受台风影响。南海诸岛在夏秋两季还常受台风影响。这些台风七成来自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面和加罗林群岛附近洋面,三成源自南海的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附近海面。进入南海的台风对南海诸岛的影响非常巨大。台风风力狂虐,裹挟暴雨,掀起巨浪,往往对海上航运、海上生产和海岛建设造成一定的灾害。但是,台风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它使南海诸岛、海南岛以及中国东南大部分地区上空形成丰沛的降水过程,对解除干旱或缓解旱象起很大作用。

5

相关资源

编辑

海鸟资源

在西南中沙群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时如夏,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的岛类在这里繁衍生长。分布在各个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比较常见的有白鲣鸟、军舰鸟、海鸥、蓝翡翠鸟、锈眼鸟等等。

白鲣鸟,体形以鸭,成鸟重约二、三斤,周身洁白,当地人称为“鸟白”;两翼较长,颇善飞行,在海上觅食早出晚归,飞行很有规律,渔民们根据其飞行方向可确定航行路线和岛屿位置,故把这种鸟称为“导航鸟”。它们大部分聚集在西沙群岛的东岛(也称“鸟岛”),与麻枫桐树相互依存。1981年东岛被划为白鲣鸟自然保护区,使鸟类及其生长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据估计,现在东岛有白鲣鸟约三万只。每逢鸟类早出晚归之时,东岛上空成千上万只白鲣鸟穿梭飞行,白茫茫一片,遮天蔽日,煞是壮观。

海鸟可供食用、药用,还可以制成标本工艺品供观赏,是一种可观的资源。大量的海鸟在各岛屿上留下丰富的鸟粪,千百年来堆积成厚厚的鸟粪层,有的岛屿竟厚达一米以上,储量十分丰富。鸟粪土富含有机质、氮、磷、钙质等,是一种很好的天然肥料。

植物资源

西南中沙群岛岛礁陆地总面积不过10多平方公里,但是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种。岛上植物具有耐盐、耐高温、耐旱、喜钙、嗜肥的特征。

在形成时间较长和面积较大的几个主要岛屿上,都生长有茂密的树林。一般以麻枫桐树组成的纯林为主,称为“热带海岛型常绿林”。麻枫桐树,树高10米左右,胸径30—50厘米;树枝横生,粗大短壮,从根部到树顶都可生长叶子,叶色淡绿带白,故又名“白避霜花”,麻枫桐树往往丛生在一起,长成森林。对海鸟来说,枝权较多,易于筑巢,且树要茂密可抵御风雨。是白鲣鸟和其它海鸟的主要栖息场所。

在岛屿上,到处可见一种长成一簇簇、密不透风、葱绿欲滴的灌林丛林,这就是草海桐。也称“羊角树”。属热带常绿灌木。草海桐多生长的珊瑚石沙地或瘦脊的沙滩上。有些岛屿上,拆枝插地就能生长,密密麻麻,几乎覆盖整个岛屿。草海桐的生长对保护岛屿的沙滩、改善岛屿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人工栽培的植物也不少,树木类都与海南岛的树种有关。典型的有椰子树和木麻黄。椰子树,树高20—30米,挺拔秀丽,不怕烈日,喜沐海风,非常适合在各岛屿种植。海南岛的渔民在很早以前就将椰子树移植到过往的岛屿上。高耸的树冠可作为海上航行的标志,长成的椰子果又可作为果实收获。现在,在有植被的每个岛屿上都有椰子树生长,有人群居住和渔民们经常过往的岛屿上更是蔚然成林,郁郁葱葱,硕果累累。木麻黄,树高10多米,由于易于栽培,生长迅速,是各岛屿主要的海岸防风林,栽培较多的树木还有苦楝、土批把、南洋杉、桉树等等。另外,各岛屿还种植有各种热带水果、部分粮食作物和多种蔬菜。

海底资源

中国南海诸岛概况

西沙群岛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中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除了上述之外,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渔业资源

南海是中国四大渔区之一,渔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地处赤道带、热带,海水温度适宜,水质肥沃,饲料充足,是经济鱼类的索饵场和越冬场,渔产资料丰富。已经鉴定的鱼类有15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约200多种,主要有石斑鱼、马鲅鱼、乌鲳鱼、银鲳鱼、红鱼、鱿鱼、鲨鱼等等。还有很多珍贵的海产品种,如海龟、海参、海蜇、海蟹、海马、龙虾等等。

西南中沙群岛众多的岛屿礁滩是海洋渔业的优良基地。渔汛季节一般从每年的10月开始,此时海南岛、广东、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渔民,纷纷扬帆南下到西南中沙群岛海区进行渔业生产。据报道,1996年仅琼海市潭门一地就有170多艘渔船前往西沙、南沙作业。高峰时,该海区云集大小渔船约有500艘之多,捕捞到大量的渔货产品。渔汛季节一般延续到次年台风到来之前的5月,这时大多数渔船返回海南岛或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也有一部分渔民在西南中沙群岛屿上居住下来,坚持长期生产,他们将较大的渔船作为母船,从母船上分乘小舢板分散到各个岛屿上,筑屋或搭蓬居住,常年从事浅海捕捞或据岛进行一些农业生产,母船则定期来岛供给生活用品和收集渔货。

渔民习惯上将西南中沙群岛广阔的海域划分为西沙、南沙、中沙三大渔场。各渔场水产资源分布无显著特点,但略有差别。除了普遍盛产鱼类以外,西沙渔场盛产大马啼螺、篱凤螺及观赏贝类,南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和砗磲等,中沙渔场盛产各种海参。渔民根据来岛作业的目的,分别到选定的渔场进行捕捞,每趟必定满载而归。

目前,来岛的渔船因其吨位小,设备相对简陋,仍以分散作业居多。中国远海捕捞业还比较落后,缺少远海作业必需的大吨位渔船,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海上通讯技术、鱼群跟踪探测技术、深海围网作业以及渔产品加工设备等等。因此,西南中沙群岛深水渔场开发的潜力非常诱人。

社会人口

编辑

西南中沙群岛有史以来的开发建设,由于受到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和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开发仅仅限于渔业捕捞生产和少量的农业种植生产。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西南中沙群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才有了较快的发展。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西南中沙群岛总人口为1245人。这个数字记录的是在1990年6月31日24日时居住在西南中沙群岛各岛屿上的人口(不包括台湾省驻守的太平岛等岛屿的人口数),基本上是户籍管理中行政登记的人口,其中,汉族人口占99.5%,少数民族只有黎族6人;年龄在15岁以上人口占98.55%,0—14岁仅有18人。

西南中沙群岛的人口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其一,各群岛藉地居民人口较少。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面积广阔,但是岛屿陆地狭窄,几十个岛屿面积相加仅有约10平方公里;又由于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岛上缺乏食用淡水,粮食肉莱及日用品依靠岛外供应等原因,使岛上世居和长期居住的居民人口数量增长受限制。人口普查数字反映的就是这部分居民的人口总数。其二,人口居住分散。西南中沙群岛有可居住的岛礁约有40多个,常年有居民居住和生产的岛屿有20个以上。据考证,中国渔民至迟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西沙群岛一带居住和生产,而且世代相传连绵不绝。以前的驻岛方式是,自己没有渔船的渔民结伙搭乘别人或庄家的渔船到目的岛屿上居住下来,进行浅海捕捞和捕捉海龟,同时从事一些农业种养。向庄家或过往的渔船交售渔货,购买生活用品,一年或几年后再返回海南岛或大陆。这种生产、交换方式现在仍然沿用。其三,人口的季节性变动非常明显。每逢春、夏、冬三季,海上风浪不大,海水温度适宜,海产异常丰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渔民到来进行渔捞生产,许多海洋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纷至沓来。这时的西南中沙群岛景象万千,只见海上千帆穿梭,各岛人头涌动,一派繁忙。

根据西南中沙群岛人口的活动情况,一般认为,西南中沙群岛每年中人口活动高峰期的人口总数当在25000人以上。主要包括户籍人口、渔民、工程技术人员和海洋科学工作者等。这些人口散居在二十多个岛屿之上。

7

交通运输

编辑

散布在浩翰南海上的西南中沙群岛,因其岛屿面积狭小,岛屿数量多,岛上缺乏淡水等条件限制,各岛屿所需的生产物资、驻岛军民的生活用品以致于食用淡水都必须从遥远的海南岛或祖国大陆供应;同时,西南中沙群岛出产的大量水产品也必须及时运往各地。所以,海上运输任务十分艰巨。

运输量最大的是食用淡水和建设物资。西南中沙群岛各岛屿虽然都可掘井汲取淡水,但是所含矿物质过高,大多只能用于洗涤而不能供人饮用。随着驻岛居民和来岛人员不断增多,使得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淡)水比油贵”在西南中沙群岛是完全的事实。海岛上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物资的运输量也急剧增加。就拿一幢大楼的建设来说,包括水泥、钢材、石砖、木材等等,甚至连建筑用的河沙和淡水(两者岛虽有但盐分高)也要从岛外运进来。可以毫不夸张他说,西沙群岛的楼房是从海南岛用轮船“散装”驳运过来的。

西南中沙群岛的人们把海上运输线视为“生命线”。当地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海上运输。目前担负主要运输任务的是两艘大型客货轮,即“琼沙轮”和“琼沙2号轮”。两艘轮船穿梭往返,把大批物资源源不绝地运往各岛屿。当地政府还鼓励来岛作业的大小渔船担负一些零散物资,特别是岛屿与岛屿之间运输任务。

港口码头的建设速度很快。在海南岛的清澜和榆林港建有西南中沙群岛的专用码头;位居各岛屿交通枢纽的永兴岛,其码头建有多个可停泊5000吨级以人轮船的舶位。主要岛屿都辟有渔港和建有中小码头,以适应生产和开发建设的需要。

八十年代未,为了发展西南中沙群岛经济,国家投资在永兴岛建设了大型机场。可起降737型等大型客机。飞往西沙的航班采取不定期或包机的形式,经常有班往返于西沙,解决了部分来岛人员和邮政信件的运输任务。

8

资源保护

编辑

西南中沙群岛开发的历史极其漫长。很早以前,中国人民就懂得在经营、开发岛屿和利用海洋资源时,加以相应保护。例如,在诸多岛屿礁滩上种植的林木、放养繁殖的各种陆生动物,给海岛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新中国成立后,西南中沙群岛的海洋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就目前来说,西南中沙群岛的岛屿礁滩及其海域的环境就得到很好的保护。但不容忽视的是,海洋捕捞和海岛开发出现的一些不端行为,给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污染从滨海向深海蔓延的趋势;同时,远海航运、深海开发产生的废弃物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海洋的自然环境。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中国政府及广大海洋工作者不断加强海洋的研究与保护,不断强化海洋保护措施。在西南中沙群岛,现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和设立的保护项目主要有:

中国南海诸岛概况

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

1.东岛白鲣岛自然保护区。白鲣鸟,全身洁白,渔民们称为“鸟白”。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要鸟类。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岛的东岛。白鲣鸟颇善飞行,早出晚归,飞行方向随季风变化很有规律,被渔民亲切地称为“导航鸟”。即可根据鲣鸟的飞行规律确定航行方向和岛屿位置。自古以来,在渔民中是禁止捕杀鲣鸟的1981年中国政府划定东岛为白鲤鸟自然保护区。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派出专人上岛管理。驻岛人员大量植树造林,为鸟类提供栖场所,适风季或雨天,救助幼雏小鸟;并教育过往人员,保护鸟上生态环境和保护鸟类资源。

现在,东岛白鲣鸟自然保护区环境优良,鸟类生长繁衍如常。全岛已有鸟类50多种,白鲣鸟达约3万只,成为名副其实的海鸟的天堂。

2.保护造礁珊瑚。人们通常所说的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种 低等动物——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它生长在盐度正常、透明度好、水温18℃以上、离水面较浅的热带海洋中。西南中沙群岛海域有非常适宜珊瑚生长的环境,共有造礁珊瑚40属,134种和亚种。珊瑚从海中猎取浮游动物、吸收营养、不断地生长繁殖,并从身上分泌出一种石灰质,死亡留下它的石灰质外骨骼。珊瑚礁就是由这些细小的珊瑚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沉积而形成岛礁的。保护珊瑚,就是为珊瑚生长提供有利的繁殖环境和条件,促进各岛礁环礁地形的发育。

在西南中沙群岛居民和流动渔民当中,保护造礁珊瑚已经形成长期的自觉行动。不向珊瑚礁盘上排放生产和生活废水,保护海水清净;不在珊瑚环礁的礁盘上践踏或采集珊瑚。一直以来,西南中沙群岛各岛屿礁滩的造礁珊瑚得到良好的保护。

3.保护渔场鱼类资源。捕捞业是西南中沙群岛经济发展主要产业,广阔的海场和丰富的鱼类,每年吸引大批各在渔民来岛作业,由于中国远海捕捞技术还比较落后,在西南中沙群岛的渔场的浦捞量远未超过鱼类资源的再生能力。但是,大量的捕捞特别是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的集中捕捞,已经使鱼类资源有了减少的趋势,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西南中沙群岛水产渔政部门不断加强对来岛作业渔民的教育,不断加强对渔场的行政管理,严禁滥捕滥杀,严禁在渔场炸杀、毒鱼、电鱼。

4.保护海龟。海龟是少数几种海洋爬行动物之一,是世界性保护的海洋动物。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就把海龟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加以保护。严禁捕捉海龟,严禁买卖海龟,严禁拾取龟蛋,严禁破坏海龟长生海域和海岛的生态环境。现在每当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时,随西南暖流从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附近海区进入西南中沙群岛的海龟愈来愈多,它们在各岛屿礁盘上交配,爬上沙滩产卵,许多还滞留在岛屿礁盘上越冬。

5.保护几种国家珍稀的海洋动物。在西南中沙群岛,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上几种:

红珊瑚,属腔肠动物类。同其他珊瑚一样,终生水媳型,红珊瑚由中胶层形成骨骼,骨质坚硬,颜色艳美,状如繁枝之树,出产极其稀少。可作高级装饰品。

库氏砗磲,属软体动物类。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壳面有高垄,垄上有重叠的鳞片。壳内光泽平滑。砗硬壳是古称七宝之一,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珍珠齐名。其肉可共食用,是为稀品。

鹦鹉螺,属软体动物类。其壳甚大,平旋而无顶。表面灰白,内面具极美丽的珍珠光泽。栖息海底,夜间群游海中。现为珍稀动物之一,己很难捕获。

海洋开发

编辑

海洋被称为“二十一世纪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能力的提高,海洋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宝库。海水总量占全球总水量的97%,海水资源可谓取之不尽。鱼类产品与肉类、豆类并列构成人类三大蛋白质供应源。海底蕴藏着全球1/3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着上万亿吨含锰、镍、铜、钴等多金属的锰结核矿。海洋还有可再生的动力资源。如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等等。总之,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它已成为人类开发的新目标,也是各国展开竞争的新领域。

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之一,海域广阔,资源总量可观。其中南海是中国最主要的海洋领域。中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指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开发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由此可见,加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南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南省管辖的海域约占中国海洋面积三分之二,资源十分丰富,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就目前来说,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尚受到海南省经济基础和海洋开发能力的限制。但是,加快开发南海、建设海洋大省,已经成为海南省700万人民的共识,海南省规划要使海洋经济产值达150亿元,远期达1200亿元。到2010年建成多元化、大规模、高科技的海洋经济体系。这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

南海,特别是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海洋资料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要继续坚持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基本原则,开发南海、建设海洋大省,一方面要强化海洋意识,实行有计划、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海洋;另一方面要加强海洋保护措施。包括扩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设立新的保护项目,按照国际公约、协议,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还包括加强与国际组织、民间组织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寻求保护海洋和合理开发海洋的科学方法。

中国一贯奉行和平利用海洋的基本原则。南海是半封闭海,面临与周边邻国划分海洋边界,特别是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从1994年11月16日开始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争端。争端各方都应遵守国际法有关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和有关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不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在争端未解决之前,中国政府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

重要岛屿

编辑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现属海南省。位于海南岛东南方。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约330多公里,距文昌县清澜港也是约330多公里。西沙群岛分布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共有岛礁40多个,主要集中在两群:较东的是宣德群岛,较西是永乐群岛。在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群岛露出海面的陆地多,计有22个岛屿,7个沙洲,陆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这些岛屿和沙洲如下:

序号

岛屿名称

渔民俗称

陆地面积(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

1

金银岛

尾岛、尾峙

0.36

北纬16 °27 东经111 °31

2

甘泉岛

园岛、园峙

0.30

北纬16 °30 东经111 °35

3

珊瑚岛

老粗岛、老粗峙

0.31

北纬16 °32 东经111 °36

4

全富岛

全富峙、全富、曲手

0.02

北纬16 °32 东经111 °40

5

鸭公岛

鸭公峙

0.0098

北纬16 °34 东经114 °41

6

银屿

龙坑

0.0061

北纬16 °35 东经112 °42

7

银峙仔

银屿仔

0.0018

北纬16 °35 东经112 °42

8

咸舍屿

咸舍、咸且岛

0.003

北纬16 °33 东经111 °43

9

石屿

石峙

0.001

北纬16 °33′ 东经111 °45

10

晋卿岛

四江门、四江岛、世江峙

0.21

北纬16 °28 东经111 °44

11

琛航岛

三脚、大三角岛、三脚岛

0.32

北纬16 °27 东经111 °43

12

广金岛

三脚峙、小三脚岛

0.076

北纬16 °27 东经111 °42

13

盘石屿

白树仔、白礁、白峙仔

0.40

北纬16 °02 ′~16°05 东经111 °45 ′~111 °50

14

中建岛

螺岛、半路峙

1.5

北纬15 °47 东经111 °12

15

永兴岛

猫注、猫岛、吧注

2.10

北纬16 °50 东经112 °20

16

石岛

小巴岛

0.08

北纬16 °51 东经112 °21

17

南岛

三峙

0.17

北纬16 °57 东经112 °20

18

中岛

二岛

0.2

北纬16 °57 东经112 °19

19

北岛

长峙、长岛

0.40

北纬16 °58 东经122 °19

20

赵述岛

树岛

0.22

北纬16 °59 东经112 °16

21

东岛

猫兴岛、巴兴、吧兴岛

1.7

北纬16 °40 东经112 °44

22

高尖石

尖石、双帆

0.03

北纬16 °35 东经112 °38

23

筐仔沙洲

筐仔峙

0.01

北纬16 °27 东经111 °36

24

东新沙洲

0.004

北纬16 °55 东经112 °21

25

西新沙洲

0.002

北纬16 °55 东经112 °21

26

南沙洲

0.06

北纬16 °55 ′49 东经112 °20 44

27

中沙洲

0.05

北纬16 °56 03 东经112 °20 36

28

北沙洲

0.02

北纬16 °56 东经112 °20

29

西沙洲

0.24

北纬16 °59 东经112 °13

西沙群岛除了这些露出海面的岛屿沙洲以外,还有10多个暗礁暗滩。在这些岛礁中,面积最大的永兴岛为2.10平方公里,仅次的东岛为1.7平方公里,中建岛为1.5平方公里,其余的都有0.4平方公里以下;海拔最高的石岛为13米,其余在9米以下,一般为1—5米。高尖石是唯一露出海面的火山岛。

西沙群岛是中国著名渔场之一。海域宽阔,岛礁星罗棋布,海产十分丰富,珍贵品种较多,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渔民来岛捕捞作业。

【气候】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以永兴岛为例,极端高温34.9℃,极端低温15.3℃,年平均气温26.5℃。年降雨量1505毫米。西沙群岛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

【永兴岛】

永兴岛是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面积2.1平方公里,也是西沙、南沙、东沙、中沙四个群岛的军事、政治中心,现在是海南省三沙市政府和三沙市警备区驻地。 永兴岛上风光旖旎,椰树成荫。

永兴岛是西南中沙群岛的首府,海南省派出的政府机构(地级三沙市)驻在该岛。当地政府对各岛礁及其海域实施卓有成效的主权管辖,并致力于促进海岛社会文化事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永兴岛还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形成以永兴岛为中心的海上交通线,中国渔民航行到西沙各岛或远船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必经永兴岛中转。现在,除了庞大的渔业船队外,新兴的大型海上航运、空中航运等都以该岛为中心,联结各岛礁及海上交通。永兴岛还是西南中沙群岛的经济中心。除了强大的海洋经济管理的功能之外,巨量的海岛物资集散功能和本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都起到向各岛礁及其海域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永兴岛的建设日新月异。岛上海洋渔业生产、建筑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讯业、商业零售业、物资供销业、金融保险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等国民经济诸多产业都得到迅速发展;岛上卫生事业、广播电影电视事业、海洋研究事业、气象测报事业等等社会文化事业日益发达;岛上先后完成了电厂、港口码头、机场、医院、海水净化、冷冻库、商业服务大楼、办公大楼、居民住宅等等工程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今日的永兴岛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产发展、居民生活幸福,是名符其实的海岛新都市。

中沙群岛

1984年将中沙群岛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行政区管辖;1988年海南省成立,中沙群岛划归海南省。中沙群岛,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

中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诸岛的中部、故名。与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相距约220公里;西北距海南岛榆林港570多公里。共有30多个岛礁,除黄岩岛外,是一个几乎全部隐伏在水中未露出海面的群岛。中沙群岛古称为“长沙”、“石塘”。

中沙群岛大部分海区位于热带中部。是中国南海台风的发源地。

中沙群岛的岛礁虽然很少露出海面,但是,隐在水下的暗沙、暗礁、暗滩众多,浅水处的面积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小于20米水深的礁滩面积有350平方公里。海水清净,海温25—28℃之间,最是适合各类海产繁殖生长。因此,中沙群岛渔场素以出产海参、龙虾、砗磲等珍贵海产品而著名,且产量极高,每逢1—4月,海面风浪不兴,海温趋暖,海水清澈之时,渔民们几艘、几十艘渔船成群结队前往中沙群岛生产,主要是垂钩名贵鱼类和捕捞海参、龙虾等。往返一趟十天半个月,就可满载而归。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群岛。主要岛屿有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弹丸礁、郑和群礁、万安滩等。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最南点。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管辖属中国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目前除中国大陆和台湾控制少数岛屿外,主要岛屿均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侵占。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的一个群岛。西北与越南遥摇相对,东北与菲律宾隔海相望,南部水域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沿海相接。其中心岛屿太平岛,北距西沙群岛的永兴岛750公里。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的最南点,位于太平岛以南,北距海南岛榆林港约1500公里。

南沙群岛拥有广阔的海域,是中国南海诸岛中岛屿礁滩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群岛。已发现和命名的岛屿礁滩有近200个,其中露出海面的岛屿11个,沙洲6个,岛屿的陆地总面积约2平公里。这些岛屿和沙洲如下:

南沙群岛地处低纬度,南部距离赤道更近,气候终年高温,四时皆夏。以太平岛为例,年平均气温27.9℃。一年中气温变化很小,最热的四、五月为29.0℃,最冷的一月为26.8℃。年降雨量为1842毫米,雨季达7个月。与其他几个群岛相比,南沙群岛受台风影响稍小。因为来自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在西沙群岛、中沙群岛附近海面形成的台风,受热带海洋气流的牵引和受地球、自转的影响,一般是向西、西北方向移动,台风中心较少直接侵袭南沙群岛。

太平岛 位于北纬10°23ˊ,东经114°22ˊ。略处南海海洋的中央。面积0.43平方公里,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政府派出“太平号”军舰前往收复南沙群岛,为了纪念此艘军舰,遂将古称的“南沙马峙”重新命名为“太平岛”,中国渔民历来称此岛为“黄山马”、“黄山马峙”。

太平岛自抗日战争胜利收复以来一直由中国台湾省派员驻守,沿袭至今,祖国大陆和海南岛的渔民经常来往于岛上,每遭礼遇,海峡两岸军民如同一家。

太平岛自然环境非常奇特。岛上有很厚的鸟粪层堆积,使得土质疏松,土壤肥沃,加上阳光充足,雨量丰富,植物极易生长。林木四季常青,各类蔬菜和多种热带经济作物以至于粮食作物都能在岛上种植。

东沙群岛

东沙(Dongsha),别称普拉塔斯岛(Pratas Island),古有“月牙岛”之称。东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的一组群岛,主要由东沙岛,东沙礁(环礁),南卫滩(暗礁)和北卫滩(暗礁)所组成,附近海区还有不少暗沙和暗礁。属热带地区,终年高温。是南海诸岛中离大陆最近、岛礁最少的一组群岛。位处国际航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属中国的领土,名义上归广东省汕尾市管辖,实际上由台湾省高雄市 旗津区控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6886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9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