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于淑珍个人资料(4岁歌唱家住养老院16年,子女背上骂名,背后原因让人感动)


于淑珍是我国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员。

1979年,于淑珍用一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走进千家万户,这首歌曲后来被翻唱过无数次,但几十年来,最为经典的还是于淑珍版本。

1984年,她一个人在春晚就演唱了《滦水香茶斟满杯》、《月光照着太湖水》等四首歌曲。

彼时的于淑珍可谓是人人敬重且优秀的歌唱家。

只是于淑珍和她丈夫都退休得早,以至于他们现在的名气大不如前。

她丈夫原本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后来为了帮助妻子转为幕后。

他俩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于淑珍和她丈夫不仅是优秀的歌唱家,还是让人敬佩的父母,老来的举动虽然让很多人不解,甚至让子女背上骂名,但得知真相后, 人们对她的敬重又多了几分。


01

于淑珍原本是河北省阜城县人,1936年的时候于淑珍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于淑珍一家有9个孩子,她是家里的老大。

后来因为父母的原因,一家人全都搬到了天津生活。

在天津的那段时间里,于淑珍每天忙里忙外,既要做家务,又要照顾弟弟妹妹们。

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多数时间只能躺在床上。

在她8岁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母亲因病去世了,让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长姐如母,年长些的于淑珍便主动承担起家里的大小事务。

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于淑珍很早就开始挣钱养家。

后来于淑珍的父亲再婚,继母的到来让这个家庭缓和了许多。

因为继母是个和蔼之人,一直以来,于淑珍和继母的关系都很好。

1952年,16岁的于淑珍就已经在工厂成为一名学徒工,因为没上过多少学,只能做一些体力活。

但彼时的她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唱歌。

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就去业余歌唱团学习唱歌。

虽然当时的学习条件很差,但于淑珍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在上面说,她就拿着本子记,一点点的细节她都不会放过。

只要有空余时间,她就会独自练习唱歌。

1956年,19岁的于淑珍还在天津市中大化工仪器厂当学徒工,这时天津艺术馆的领导来给农民示范演出。

当时还搞了一个比赛,于淑珍想着去试试,便报名参加了这次比赛。

没想到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上台后于淑珍一开口便征服了在场的观众,最后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时台下的评委中,有一些是天津歌舞团的领导。

于淑珍这一唱,唱到了其中一位领导的心坎里去了。

就这样,这位领导点名要让于淑珍去天津歌舞团,接受专业培训,但没有亲自告诉于淑珍。

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团里的领导安排一个很帅的小伙子给于淑珍送去了调令。

没想到的是,这个帅小伙后来成了于淑珍一生的伴侣。

进入天津歌舞团之后,于淑珍的进步速度很快。

毕竟是专业的,很快就让于淑珍成了专业的歌唱演员。

1956年,北京第一届音乐周,刚参加工作的于淑珍就跟着团队去了北京。

那是她第一次去北京,她说:

“当时真的很兴奋,毕竟是第一次去北京,记得那时候还是坐的大卡车,一躺就是好几个小时”

那时候就算是光去看别人演出,于淑珍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后来去北京的机会也多了,有时候是跟着团队自己去演出,有时候是去观摩别人的演出。

如果是去观摩演出的话,就得花一天的时间,还得自己带上干粮。

于淑珍说:

“别人带的干粮都是鸡蛋、大饼之类的,我带的是月饼,早上吃一个,晚上吃一个,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彼时的于淑珍在天津歌舞团不仅受到领导们的喜爱,那个给她送去调令的帅小伙也一直在追求她。

虽然当时有人反对,但不久后两人还是结婚了,还生下了一儿一女。

两人结婚之后,丈夫为了支持于淑珍的事业,把自己的工作给辞了。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能照顾孩子,一方面是让于淑珍能将重心放在唱歌上面。

而且当时于淑珍挣的钱基本都寄回娘家了,毕竟家里这么多弟弟妹妹,有的还在读书,正需要花钱。

丈夫则一边做幕后挣钱,一边照顾家庭, 把挣的钱都花在家庭中。

看着这么体谅自己的丈夫,于淑珍也很珍惜这段感情。

所以他们两人一直很恩爱,一直到了白头。

而于淑珍真正家喻户晓的时候,还是因为一次去日本的经历。


02

1976年的时候,于淑珍跟着天津歌舞团去日本,但是在去日本之前要去北京做一个汇报演出。

在汇报演出的时候,那时候就已经是著名词曲作家的吕远在台下看到了于淑珍。

之后于淑珍要从北京先去香港,吕远也在车站送郭兰英和王昆,两人再一次相遇了。

没想到吕远走近于淑珍说到:

“于淑珍我看你演出了,对你印象非常深,有机会咱们合作吧”

于淑珍一听,这是真的吗?

因为那时候吕远已经是知名词曲作家了,能和他合作可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于是于淑珍说道:

“可以啊,谢谢,谢谢”

其实那时候于淑珍并没有包太大的希望,因为和吕远合作的话,一般都会给她写首歌什么的。

要真能让吕远给她写歌,那成名就快了。

这件事过了几年都还没有着落,估计是吕远当时开了个玩笑而已。

1979年,天津歌舞团接到电话,点名要找于淑珍。

领导叫来于淑珍后说道:

“于淑珍,北京电影制片厂要拍一个电影,其中有一首歌,点名要让你去唱”

这个电影名叫《甜蜜的事业》,这部电影成就了一首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在电影还没开始放的时候,这首歌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而这首歌就是于淑珍演唱的,这首歌的作曲就是吕远老师。

虽然等了三年之久,但吕远老师实现了当年说过的话。

这首歌在70年代末,可谓是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人都能哼出一两句来。

于淑珍也凭借这首歌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歌唱家之一。

当时于淑珍可谓是把唱歌当成了自己的命,天天都在围着歌曲转。

而她的丈夫则不同,天天围着孩子转。

彼时还有人问她的丈夫“于老师这么有名,你天天围着孩子转,你不担忧吗?”

他回答说:“有什么好担忧的,我们俩感情好着呢”

于淑珍在生活中其实属于急性子,特别是和丈夫待在一起的时候。

有一次,于淑珍参加了一百多场演出之后,最后一站去西安的时候,她的嗓子已经承受不住出血了。

但是当时票已经卖出去了,如果退票的话,负面影响太大了,于是她对领导说道:

“今天就算是倒嗓了,回去改行,我也要唱”

唱完最后一站之后的于淑珍回到家里,嗓子一度失声,说话都不敢大声。

丈夫见状紧忙上去搀扶着坐下,跑上跑下地给她熬药。

因为嗓子的原因,于淑珍有时候会因为急性子发脾气,而内向的丈夫总是迁就着她,只要于淑珍生气了,只要她一着急,丈夫就不吭声。

所以他俩从不吵架,一直互相扶持。

后来于淑珍说:

“是丈夫成就了现在的我”

其实于淑珍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高,她认为石雕石玉雕玉,从来没有刻意说非要当一名歌唱家,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好。

或许是嗓子的原因,于淑珍退休得很早。

1998年,于淑珍从天津歌舞团退休,丈夫也退休很久了。


03

退休之后,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当歌唱老师。

于淑珍是这么说的:

“有的人能唱好歌,但未必是好老师,当我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时,就不去做,只会唱歌,那就只唱歌”

于淑珍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如果她真的选择去当一名老师,那就会付出心血去把这些学生教好。

但那时候的于淑珍已经忙碌了大半生,陪伴丈夫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关键是彼时于淑珍的丈夫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

而她的儿子在北京工作,女儿又定居天津。

子女们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于淑珍看在眼里但没有说出来,她只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关心。

随着年纪的增长,于淑珍的丈夫经常都在出入医院。

每一次生病,子女们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回来看望父亲,于淑珍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为了不耽误子女们的工作和家庭。

2006年的时候,于淑珍带着丈夫去了养老院。

一开始,于淑珍的这一举动受到儿子的强烈反对,但于淑珍坚定选择的事情就不会改变,她只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让子女过得好一点。

后来,于淑珍在养老院生活的事情被人们知道以后,她的子女们背上了骂名。

有人说,这么优秀的歌唱家,晚年却在养老院生活,她的子女都干什么去了。

也有人说,养儿防老,到老了却什么也没得到。

其实她的子女也不想这样,他们也想照顾父母。

但是于淑珍坚持要在养老院生活,她说:

“我不想成为孩子们的负担”

她对自己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经常生病,我不想让你们经常跑回来,而且我不擅长做饭,在这里住着方便”

旁边的老伴也说道:

“养老院的生活条件不错,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

这番话是说给子女们听的,想让他们放下心中的顾虑好好生活。

多年之后,子女们终于解开了心结。

看着父母把养老院当成了第二个家,还经常有人去找他们拜师。

虽然都被回绝了,于淑珍说:“我不想耽误了你们”

年轻时,在歌坛叱咤风云,老来陪着老伴在养老院安享晚年。

如今,于淑珍已经84岁了,在养老院里度过了第16个年头。

他们也早已习惯了那里的生活。

人在哪里,被谁照顾不是他们追求的生活。

即使身在养老院,但有老伴陪着,子女孝顺着,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

虽然已经他们已经老了。

但是在歌坛中,一直都有着于淑珍的位置,她那些年唱过的歌曲,流传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