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李泉个人资料简介(爱爵士乐,爱上海!李泉谈爵士乐的即兴和生活中的随性)

“现在,是中国做爵士音乐的最佳时代”,正准备于9月2日在东艺举行爵士音乐会的上海音乐人李泉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感慨。海纳百川的上海,在1949年之前就有过辉煌璀璨的爵士大乐队。而作为当今国际文化大都市,吸引了海内外爵士音乐人留驻上海各个演艺新空间,乃至在此生活。因而,此番李泉正是与这些留在上海的各国爵士音乐家一起登台,如果硬是要把这支乐队和这场音乐会翻译成中文,那就是“爵仕·李泉与爵士全明星音乐会”。爵仕,就是演绎爵士乐的人。



图说: 李泉在东艺举行爵士音乐会 受访者供图(下同)

现在可以“随性”


爵士乐的核心是即兴,若是把即兴映射入生活,那就是——随性。早上刚刚骑完车的李泉,穿着运动装,在戏班乐队老板开的咖啡厅里谈及最近的工作与生活:“不再像年轻刚出道时那么认真地迁就市场。这十几年,相对比较闲云野鹤,脱离了唱片圈。”他补充道:“这也是因为唱片时代衰落了。”李泉平日也会去大学做讲座,惊觉音乐欣赏已经“断代”:“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去听唱片,他只在网络上听歌。”以往,要谈及音乐史,会拿出一张唱片来回味、印证。现在,“年轻人都不会听三年前的歌”。网络对版权保护的不严谨打击唱片业是全球现象,导致音乐人移步综艺圈——如果还想赢得市场,如果不那么想,那就继续做音乐本身,就像李泉。

图说:李泉在广州爵士音乐节上

李泉之所以投身于爵士音乐圈,不仅仅是因为年少时的本能爱好,还因为“经过多年经济、文化的积累,很多各国音乐人才都涌入上海,形成各类爵士音乐节、酒吧音乐会等,还有大批固定观众。”哪怕最近两年,留在上海的各国爵士音乐人演出机会锐减,但依然可以厚积薄发,寻找各种演出可能。这一次,他与爵士乐圈里朋友们合作的音乐会就是一例。“李泉与爵士全明星乐队”并不是一个十分固定的团队,其中既有上海人,也有生活上海多年的老外。例如小号手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托比·马克。贯彻爵士乐的“随性”精神,每个人可能还有其他的乐团。例如钢琴手黄建怡、萨克斯李世海都有各自的乐队,之所以各有团队,也是因为各有其演奏风格。李泉自己,也游走在爵士乐、电子乐和古典之间,因而各有三个乐队组合。他在准备这场音乐会之余,还在准备一张以古典乐风格演绎华语流行经典曲目的专辑。

9月2日的这场音乐会,与2年前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那场主推《十日弹》专辑的音乐会“完全不同。”李泉比较道:“2年前那场完全是放飞自我,不食人间烟火。”而最新这场音乐会:“跟人比较近——人的烟火气,感情、小孩,也是情爱与人间百态。”海报上歌单的最后一支曲目竟然是《My Way》,有点老派?“我个人很喜欢的”他答,符合他的价值观。这台音乐会的曲目,大部分不是他的创作作品,而是他对爵士乐的致敬,所以还有弗兰克·辛纳屈的经典曲目《Unforgettable》,也有李泉成名作《走钢索的人》。

图说:李泉

曾经尝试“叛逆”


李泉年过五十,依然保持一年开几场音乐会、一两年出一张专辑。40岁后,他就只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因为20岁进入唱片圈以及娱乐工业,不可自主;此前,严厉的家教,也让他身不由己。

1969年出生在上海的李泉,因为父母被调往贵州六盘水而在4岁起就被要求学钢琴:“那时候,要回上海,就只能通过考试,考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虽然他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但爷爷和父亲确实也摸过钢琴、小提琴。于是,父亲制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确保李泉能按计划表从事。因此,李泉正如很多后来考进音乐学院的孩子一样,“我从来没想过要成为音乐家”。乐器演奏都是童子功,很多时候都是父母逼迫下,孩子到初中后才幡然醒悟:“我是喜欢音乐的”——但是,此前十年的苦练基本都要靠熬。

图说:李泉在2020爵士上海音乐节上

直至高三前,李泉都没有想按自己的意志过“随性”的生活,“对家,从来不说不。”虽然因为他考回了上海,在外公外婆家和爷爷奶奶家轮流生活,但父亲给他的日程表,始终是他的生活指南。直至高三那年的冬天,他忽然离家出走,真的风餐露宿了十几天。直至除夕,他想起来每年除夕都是和外婆在一起的。于是,他在一个平素看起来不与他走动的同学家里,把自己收拾干净,除夕去了外婆家。

于是,父亲完全懂得了儿子的内心,就再也不给他设立行为规范了……以专业课第一名的身份,李泉选择了他喜欢的流行音乐,然后发现要推广唱片就要陷入另外一种“行为规范”……“40岁后我就写自己想写的,唱自己想唱的,这个月才知道下个月会做什么。这样,挺好。”

如果一切不可逆,那就顺其自然。这样想来,可以理解李泉为什么喜欢《My Way》,歌词里都写了:“什么是人?他拥有什么?如果他不拥有自己,那他就一无所有……我走自己的路,是的,自己的路。”他欢迎大家来看:“我们这5个人的乐队,可能背后代表了500个在上海生活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家。能让风格各异的艺术家都愿意来这个国际大都市生活,上海是多么不容易。”(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