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刘墉简介资料大全(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刘墉)


刘墉(1720~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又号香岩、日观峰道人、石庵山人、天香室道人、青原等。山东诸城人 ,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先后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湖南巡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调入京师后,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等职。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 “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的书法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并列为乾隆朝四大书法家。刘墉擅长于草书,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遒,时人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誉。其诗的体裁和内容都很广泛,语言朴实清新,颇有可读性。著有《石庵诗集》。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刘墉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人物评价:

《清史稿》:“墉工书,有名于时。”

《湖南通志》:“(刘墉)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

张维屏:“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

袁枚:“初闻(刘墉)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


轶事典故:

“罗锅”传说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33]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此虱勿杀

一次,刘墉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一只虱子顺着刘墉的衣领爬上去,一直爬到他的胡须边上,乾隆帝忍住笑,什么也没说,而刘墉还不知道这件事。刘墉回到府邸,虱子被他的仆人看见,仆人请示是否要把虱子去掉,刘墉听了仆人的话,直摇头:“勿杀此虱,此虱屡缘相须,曾经御览,福分大佳,尔勿如也。”


驴市胡同

刘墉的故居在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西头129号,现已部分成为私人住房。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刘墉的号,但这块横石现已不存在。据清朝末年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述:“刘文清公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即刘家府邸位于礼士胡同西边最头处,占地面积比较大,南北院落均是。而根据清朝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述,清朝原规定内城为八旗辖区,汉官住在外城,但皇帝会特批一些受宠信的官员在内城居住,并赏赐宅院,称为“赐第”。刘统勋、刘墉父子的住宅就是典型“赐第”。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