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苏轼的资料简介(苏轼——古代文人大家中的“劳模”)

唐诗宋词,何时提起,如久藏窖酿,不待启封,都能闻到余香缭绕。一旦有幸吟诵一二,如浅尝美酒,顿觉满口生香。倘若有一二诗词入心,便如佳酿入肺,沁人心脾,三百六十五个毛孔,无不舒服熨贴。


皆因,唐诗宋词的作者,将汉字排列组合,美到炸裂,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两座并峙而立的高峰。而攀上这两座高峰的人,就是摘取了文学峰顶上明珠的人!李白、杜甫、王维、欧阳修、苏轼等人皆是摘取明珠的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辽阔广袤的唐诗宋词天地中,有许多人脱颖而出,成为文坛留名,名载史册的人。


作家二月河说过“写作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力气活儿。”


是不是技术活,我不敢说,因为我没有多少技术。但说是力气活,我绝对同意。因为在那些青史留名的文人中,有许多人,堪称文人中的“劳模”!


这“劳模”,不仅体现在写作诗词数量上十分可观,远非他人所能比,如李白、杜甫、陆游、苏轼、杨万里等人,诗词数量都非常惊人,动辄几千首甚至多达万首。


还体现在有些诗人,在生活中劳逸结合,不但写诗勤奋,还躬耕实践,劳动也非常勤快,堪称“劳动模范”,如苏轼、辛弃疾等。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诗词写得好,劳动也勤快的文坛大咖苏轼,是如何被称为文人里的“劳模”的。



一、苏轼:我这“劳模”是思念成疾造就的!

苏轼的“劳模”称号,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这干出来的“劳模”是因为思念一个女人,心痛之极,为了排解思念之苦,他躬耕山岗,实实在在,用体力劳动来排解思念之苦。


这个被苏轼思念成疾的女人叫王弗,他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容貌清丽,知书达理,性情温婉,贤淑端庄。苏轼和她,少年夫妻,情投意合,恩爱有加。


苏轼读书,她陪伴在侧,红袖添香。苏轼待人接物,粗疏旷达。妻子王弗便时常在屏风后,静听其言,观人形色。待客人去后,将自己建议告知苏轼,劝其谨慎交友。竟十分切中肯綮,无有不中。这就是 “屏后听语”的故事。


苏轼得此才貌双全之贤妻,欢喜非常,两人情深意重,如胶似漆。但天妒人美,彩云易散琉璃脆。1065年,年仅27岁的妻子王弗,不幸突然病逝。


这对伉俪情深的苏轼来说,打击非常大,痛苦异常的他,将妻子葬在母亲墓旁在山坡上,亲手栽下了3万棵青松。想想啊,3万棵青松,一铁锹一铁锹地挖土,一棵一棵地栽种,一桶一桶地浇水……


这得多长时间?劳动量有多大?一个精干的壮汉,日兴夜寐,天天干活,怕也得干上三五年才能干完。


甘肃民勤六个老汉治沙,十几年如一日,栽了10万棵树,将一片沙漠绿化成荫,硬是治理成了树林,六个老汉成了“治沙英雄”和“劳动模范”。


苏轼,三年时间,手栽3万棵青松,当然也得评个劳模了。这比如今人们动辄送999朵玫瑰更令人震撼!因为玫瑰易凋,而青松长翠!苏轼对妻子的这份情,堪比金坚啊!



十年后,苏轼在山东密州做知州。一天夜晚,他梦回故乡,见到了爱妻王弗……怎奈天人永隔,相知渺茫。梦醒时分,他泪流满面,沉痛思念中,苏轼写下了对亡妻的深深思念……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字字简单平易,却蕴藏着深厚无比的情感,成为悼亡之作的典范!可谓“苏轼不幸词坛幸,赋到深情句便工。”这份情,载不动,许多思念,这份情,三万棵青松,亦难将息。这份情,堪为后世情比金坚之典范。这份堪比世上最大面积最绿化的思念之情,不仅为苏轼博得了“劳动模范”的称号,还为他带来了又一个贤妻王闰之。


妻子王弗的表妹王闰之,感于苏轼对亡妻这样情深意重,思念如此深厚似海,想想,世上没有几个这样的男人,嫁了准没错。于是,毫不犹豫地作为继玄,嫁给了苏轼,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苏轼手植三万棵青松,成就了他的“劳模”称号,而这“劳模”,毫无疑问是思念成疾造就的!


二、苏轼:我这“劳模”是贫困生活锤炼而成!


苏轼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政治上不站队的他,一生因此而被贬多次,可以说是“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


苏轼自己也有诗为证: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黄州时,生活困苦,无以为继,太守徐君猷给他划了一块东面的坡地,让其耕种。苏轼欣然受之,自此以“东坡”为号,行走天下。东坡赤膊短衣,乐呵耕种,虽然辛苦万分,却不改其乐,吃得香,睡得着,兴致勃勃地改进猪肉的做法。在田地里和农人打着拍子唱歌,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好不潇洒。


被贬惠州,他推广农具,改革税制;被贬儋州,他教书育人,开化百姓。外放杭州,他疏浚西湖,建设苏堤,政绩斐然;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他辛劳爱民,为民造福的痕迹,也有他躬耕实践,勇于进取的“劳模”风范。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轼这一生,可谓“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忠而被贬、沦落天涯。可无论走到哪里,他从未变过“劳模”本色,将“劳模”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也许,在劳动中培养出来的乐观,让它虽身处贬所,却“一箪食,一瓢饮,在僻乡,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因此,身上生长出了天下最具乐观豪迈的诗情,让他写出了许多给予我们极大精神鼓舞的不朽诗作!


苏轼,一个文人中的“劳模”,“劳模”中的文人!无论是写诗作词,还是为官治政,他,都是本色当行,行家里手的“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