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和意义(正月十五为什么要吃元宵?)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但是做元宵可是件不简单的事儿,里面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破解一下元宵背后的文化 故事,让大家在吃元宵的时候,也能同时享受精神上的食粮。

做元宵首先要有糯米粉。大米最早起源于中国,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被认为是中国稻 作为农业的开端,距今约10000年。糯米是大米中比较有黏性的一类,把糯米用水泡一夜,再用水磨打成糯米浆,装在用布袋子再吊一夜,滤去水分之后晾干 就做成了糯米粉。

在魔法发明之前,无论是米还是面,都只能吃一粒一粒的。能磨粉的磨大概在2400年前的战国时期才发明出来,能磨豆浆和刚才糯米浆的水 磨则要到东汉才能出现。也就是说,东汉以后,才出现制作元宵的可能性。 甜味的元宵是元宵种类中重要的一种,甜味主要来自做馅儿时加入的糖。

人类最早的甜味来自于富含糖分的蜂蜜和水果。特别是蜂蜜,含有葡萄糖、果糖和 蔗糖,甜味浓香,是古代最重要的甜味剂之一。人类大概在石器时代就会采集蜂蜜,东汉时可能就出现了养蜂业,我们就可以规模化地获取蜂蜜了。在蜂蜜 之外,古人还会用发芽的植物种子发酵生产出胶状的糖,叫做饴糖。到了汉代,粗红糖(可能就是史籍记载中的石蜜)随着中外交往的频繁作为贡物引入中 原。

到了唐代,唐太宗派遣使者到古印度地区学习先进熬糖生产技术,用加热而不是暴晒的方法去除糖浆里的水分,才最终实现了砂糖的国产化。不过唐代 的砂糖依然泛黄,直到明代中国制糖工匠创制了使用泥浆和专用器具“瓦溜”黄泥脱色法,规模化的白砂糖生产才最终实现。 有了这两种基础原料,我们才能做元宵。

首先把喜欢吃的水果尖果之类的食物炸香切碎,加入动物油和糖,搅匀之后摊成薄片,用刀切成小方块,这就是原料 宵馅儿。

再把元宵馅放入盛有糯米粉的大笸箩里面晃动,叫做摇元宵。因为元宵馅有黏性,糯米粉也有黏性,摇来摇去就能让元宵馅粘上糯米粉,糯米粉再 粘上更多的糯米粉,最终就能摇出来一颗一颗雪白的元宵。

至于中国最早什么时候吃元宵就有好多说法,有人说最早在唐代大家就吃元宵,叫“粉果”;有人说到了宋代才有元宵,叫“浮元子”,还有人说元宵和元 末农民大起义有关。总之,现在元宵和汤圆一起,变成了正月十五上元节的节令食物,圆圆的外形寓意团圆美满,甜甜的味道寓意生活幸福甜蜜。诸多历史 文化,化作大家晚餐碗中沉浮在冒着热气汤水中的美食,我们与古人共享甜味,我们与历史共尝软糯,我们与未来共品甜蜜。

元宵的由来:

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习惯叫汤圆。还有呢元宵是这样来的,而汤圆是一个个手工包出来的。

不论是北方的“滚”元宵,还是南方的“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是由来已久习俗。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