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发明者是谁啊(豆腐的发明者是刘邦的孙子,五谷的有趣故事还有哪些)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就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五谷丰登一词最早出自先秦时期《六韬》:“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稻黍稷麦菽”这五谷,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历史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千里稻花应秀色

五谷之首是稻。公元前5000年,我国长江流域开始种稻。在河姆渡遗址,就已发现种植过籼稻和粳稻。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水稻移栽技术,到了汉代,人们掌握稻田水温调节技术。而宋代的水稻种植更是上了台阶,水稻已有早中晚之分。当时的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产于香巴王国(今越南北部),在北宋初期时引入福建地区。它具有耐旱、适应性强和生长期短的特性,可达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且产量高,是小麦的1倍。

1012年,宋真宗赵恒从福建引进占城稻送往江淮两浙。他亲自在皇宫内院督种占城稻试验,总结种植经验,并将占城稻的栽培技术揭榜示民,促进推广,后来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都广泛种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为后世的水稻发展打下基础。宋代曾几在诗中赞道:“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元代水稻已有籼、粳、糯三大类别。到了明代,稻田使用了灌水防霜技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有了有效措施,使水稻种植得到快速发展。清代还培育出优良品种御稻,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甘。如今,五谷之首的稻谷栽培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稻米已成为世界近半数人口粮食的主要来源。

鸡黍之约相流传

五谷之二是黍,也称“黍子”“黍谷”。它碾成米叫黄米,可用于酿酒、做黄糕。

黍起源于中国,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南方只有零星种植。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史家地层中发现的黍朽粉,距今已有5000多年。《诗经》中咏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证实了周朝时期已大面积种植黍,与麦和稻并列为主要粮种。

在汉代,关于黍子还有一个著名典故——鸡黍之约。《后汉书》载,东汉明帝年间,金乡范庄赶考举人范式,偶遇河南汝南县赶考举人张劭,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约定每年重阳节这天,错期互拜尊亲,杀鸡煮黍以待。后人用“鸡黍之约”来形容人们严格遵守约定,这样的交情也称“鸡黍之交”。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黍指的就是黄米饭,说明唐代黍子的种植很普遍,人们将它当作主食招待客人。

黍子不仅具有营养价值,也有药用价值,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之一。在《内经》《本草纲目》等书中记载:黍子性味甘、平,微寒,无毒。《名医别录》也载,黍子“入脾、胃经”,能“和中益气、凉血解暑”。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小麦、水稻、高粱、地瓜、大豆等作为主要农作物登场。黍子慢慢退到人们的视线之外,种植也越来越少,成为稀有品种。

年谷丰时无盖藏

五谷中的稷为谷,古时也称粟,是古代主要粮食作物,粟去壳叫“小米”。谷的种植,距今已有六七千年。

春秋时期,谷子曾在战争中发挥了作用。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4月初,以晋侯为首的十三国诸侯之师组成“联军”,杀向偪阳国。之前,偪阳国君巧施一计,令士兵背着谷子在城内小山上遍撒。一夜之间,小山变成了一座金黄黄的米山。当“联军”看见米山时心中一惊,以为偪阳城内有堆积如山的粮食,能坚守颇久。主将荀偃对着米山仔细观察后,便叫左右手拿来弓箭,朝着米山连射三箭,箭头着地即倒。荀偃大笑说,箭头着地不入,一定是石山,这是疑阵,不必为虑。后来,偪阳守军终因寡不敌众,很快城池沦陷,国灭。

谷子的种植颇讲究,唐代李白曾写“嘉谷隐丰草,草深苗且稀。农夫既不异,孤穗将安归”,宋代王柏也有诗句:“年谷丰时无盖藏,那禁水旱相摧残。”千百年来留下很多谚语如“棉锄八遍白如霜,谷锄八遍没有糠”“处暑找黍,白露割谷”。

谷子味甘性平,健脾胃,人们用小米熬粥时会出现“米油”,而中医认为,米油营养丰富,滋补力强,并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

小麦登场雨熟梅

考古学家认为,五谷中的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取代粟和黍,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

春秋时期,有宓子贱拒麦的故事。是说宓子贱治理单父(今山东菏泽单县)时,适逢麦子成熟时节,齐人来进攻,城里百姓欲抢收小麦,不让齐军得到粮食,多次请求均未得到宓子贱允许。不久,齐国军队收割了城郊麦子。宓子贱的想法是:今年单父的麦子损失了,明年还可以种植。如果使那些没有耕耘的百姓加入抢收粮食,就会使百姓乐见敌寇入侵。丢失一年的麦子,并不会使鲁国更加弱小。如果让百姓滋长不劳而获的奢望之心,这不是几年可以消除的。

历史上,小麦的栽培主要分布于黄河、淮河流域,由于汉代发明了面食,小麦种植发展更为迅速。汉代曾记载“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这也是对当时小麦种植发达的一个展现。汉末后,中原地区屡遭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使得江南小麦的需求量大增,刺激了南方小麦生产的发展。到了宋代发展更快,南宋庄季裕在《鸡肋编》记载:“绍兴(1131—1162)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南宋绍兴人陆游就有诗写有“小麦登场雨熟梅”。明清时期,小麦种植几乎遍及全国,仅次于水稻跃居第二,但其主要产地仍在北方。

问言豆叶几时黄

五谷中的菽即大豆。大豆原产中国,也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诗经》中也多次提到“菽”。《史记》《战国策》中都有关于菽的记载,西汉时期,用豆粒做饭,用豆叶做菜羹,是当时老百姓的主要食物。

《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时江南一带曾遇饥荒,朝廷从淮北等地调运大豆种子到江南种植。宋代苏轼在《浣溪沙》中写道:“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是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看到当地农村已广泛种植大豆。到了清代,蒲松龄所著的《农蚕经》中,写到了豆、麻间作,说明农民很早就知道大豆种植有增进土壤肥力的作用,这种间作有利于麻的增产和防治豆虫。

而且,古人已知大豆有丰富的蛋白质,发明了豆腐等制品。豆腐的发明者就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刘安非常孝顺父母,其母爱吃黄豆,有一次,母亲生病了,刘安把母亲平时爱吃的黄豆磨成粉,用水冲着喝,为了调味放入一些盐,结果出现蛋白质凝固的现象。刘母吃了很高兴,病很快痊愈。从此,刘安发明的盐卤点豆腐的技术便流传了下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6886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