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荀子简介作品(荀子(战国末期 赵国 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 赵国人 ,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出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后为楚兰陵县令(今位于山东兰陵县)。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不几年就去世了,有数万言传世。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晚年最著名的代表作:《劝学》。

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县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县令。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荀子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亦因为他的弟子韩非、李斯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一般认为其中最后5篇,即《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不是他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四部著作被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四大支柱。《荀子》一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民国时代梁启雄(梁启超胞弟)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释》等。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