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个官员叫钟弱翁,他自己的字写得不怎么样,但就喜欢对别人匾额上的字指手画脚挑毛病。有一次,他路过庐陵的一个寺庙,看到庙里一座阁楼的匾额上写着"定惠之阁",但落款的姓名模糊看不清。于是,钟弱翁又开始一本正经对匾额的字大加批评,好象自己是大书法家似,还命寺僧把写得这么“难看”匾额拿掉。寺僧取下匾额,揩擦干净后一看,竟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的手书。钟弱翁这下尴尬了!关公庙前竟敢耍大刀。为给自己找台阶下,他回头对下属官员说:“这样的好字,为什么不刻在石碑上?”从此这件事传为笑谈。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那种自己本事不高,还喜欢装有学问、好为人师的人。
比如头条上某四残小鬼(智残、脑残、德残、心残),一贯喜欢半桶水晃荡,七个不服八个不忿,自以为学识很高,到处给别人挑刺!不仅如此还满嘴臭气,满口脏话!这也正常肚子里有什么,嘴里才会喷什么嘛!
之前关于所谓岳飞手书出师表的少保印,此四残小鬼竟说曾任“检校少保”的岳飞,刻一个比自己官位高三级的“少保”印并且到处盖,竟然是为低调!到底是怎么样的逻辑能说出这种奇葩言论?
后来关于诸葛亮《寄子瞻书》,此四残小鬼又胡编出【“余”字是帝王用的,普通人不能用】的鬼话,对他人进行攻击。
可是正史《三国志.马超传》记载:“马超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余无复言。”
马超对刘备用“余”自称,难道马超才是帝王?这种钟弱翁似的打脸,让人笑掉大牙!
四残小鬼记吃不记打,最近又来给别人挑刺当老师,想必是被打脸打惯了,脸皮有了免疫力。
说什么【元代才有汴梁之名,元代以前只有东京开封府,简称“汴”,没有“汴梁”】。不仅如此,还攻击别人是【一塌糊涂的草包,是不要脸】!
看看此獠的言论,就知道对其“四残”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也就知道其到底是什么货色了!
那我们就来看看元代以到底有没有“汴梁”,到底谁是【一塌糊涂的草包】,到底谁是【不要脸】?
好好看看到底有没有“汴梁”之名?南宋的右相李纲向皇帝赵构上书说“夫汴梁宗庙社稷之所在,天下之根本也”。南宋皇帝、南宋丞相都在使用“汴梁”之名。四残小鬼竟还大言不惭元代之前没有“汴梁”之名,连《建炎以来系年要録》这么重要的南宋史料都不知道,还到处指手画脚,谁是【一塌糊涂的草包】,谁是【不要脸】呢?
宋代关于“汴梁”的记载还不止这一处。
以上南宋重要史料多次记载“汴梁”!四残小鬼连这些史料都没看过,还有脸谈岳飞、谈宋史?
以上就完了吗?没有,宋代记载“汴梁”之名的史料多的是!
看到没有,有没有“汴梁”?
南宋潘自牧编撰类书《记纂渊海》中进一步明确了汴梁的沿革:
根据潘自牧在书中记载,开封以前是曾是大梁、陈留、梁州和汴州,在官方层面确实并没有设置过“汴梁”。但潘自牧却说“郡号大梁、陈留、汴梁”,显然非官方层面往往以“汴梁”称呼曾为“梁州”和“汴州”的开封,甚至连皇帝和丞相也习惯使用“汴梁”。而四残小鬼仅仅因为官方没有以“汴梁”为名的行政区划,就说没有“汴梁”之名,无知顶多是个草包也就罢了,无知还到处显摆那就是笑料,到处显摆还骂人,那就是垃圾了!
除了南宋有“汴梁”的记载,那么北宋有没有呢?同样有!
宋代以前,同样有“汴梁”之名在使用。
李公逸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汴梁雍丘正是今开封市杞县。四残小鬼言之凿凿的说【元之前没有汴梁之名】,难道正史《旧唐书》是元代编的?
还没完!唐李翱撰《来南录》记载:
李翱是唐代文学家,他出生于汴州,也就是说汴州就是作者的家乡。当时汴州能不能叫汴梁,难道李翱没有四残小鬼清楚吗?
从以上历代史料可以看出,起码在唐代开始就以“汴梁”称呼开封地区,所谓“元代以前没有汴梁之名”完全就是钟弱翁似的笑料。到底谁是【一塌糊涂的草包】,谁是【不要脸】?我想应该有答案了。
当然本人写这篇文章除对人身攻击的反击外,更重要是给自己敲警钟。绝不能像钟弱翁、四残小鬼之流一样,了解了一点知识就尾巴翘上天,自以为是,到处给人当老师,最后只会沦为笑柄。本人能力有限、学识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必须常常提醒自己谦虚谨慎!更不能动不动把别人都当草包,其实往往草包就是他自己。这样看来钟弱翁、四残小鬼之流是很好的老师,可以常常警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