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山西柳林县孟门南山寺


孟门,一个古老的县城,一座古老的寺院,一条古老的黄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气势雄浑、壮观秀美的画卷!

《吕氏春秋》上说:“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禹凿龙门水南流”;《史记·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冀,开壶口,由梁及岐”;战国尸佼《尸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民间传说:大禹足踏巨石,挥起开山大斧,一斧劈开蛟龙壁,洪水尽泄,于是,就有了“天下黄河第一门”的孟门。也许,孟门的出生与出名就在那一斧之劈吧。究其哪一天,无可考证。据史书记载,仅有“洪荒时期”四字而已,综上所述,大致可知,孟门,至今大约有4600多年的历史了吧!

孟门古镇,位于晋陕黄河大峡谷中部,柳林县城西北23公里处黄河东岸,镇人民政府驻地为孟门村。北靠“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南邻晋陕交通要塞-“宋军渡口”,东接柳林县成家庄镇,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相望。沿黄公路穿境而过,近靠307国道、军渡黄河大桥、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并有中南铁路通道、太中银铁路-吕临支线、孟门货物集运站、孟门黄河大桥即将通车,地理位置独特,交通畅通便捷。全镇总面积81平方公里,下辖30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4100余户、1.78万人。

战国时期为赵国蔺邑;汉元朔三年(前126),汉武帝封其代共王子刘熹为蔺侯;元朔四年(前125)置西河郡;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郡,兼领定胡县;唐武德三年(620)置西定州 ;贞观二年(628)废西定州,改定胡县为孟门县;贞观七年(633), 废孟门县置孟门镇;贞观八年(634)复置定胡县,直到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废孟门县,设离石巡检司衙署。

孟门古镇曾是地跨今离石、柳林、中阳、临县以及陕西吴堡、绥德六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统领着100多处寺庙,兼收并蓄了大禹文化、黄河文化、佛道文化之精华,彰显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孟门文化,享有“天下黄河第一门”、“九曲黄河第二镇”、“中国优质红枣生产基地”、“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之乡”等美誉。

著名作家张金厚《孟门,千年不衰的气场》文中描述:

看孟门,似乎更能感受到一种悠远的气蕴:这里没有粉楼中的姣好面容,却有巨石上大禹踏下的脚印;这里没有柔婉的言语,但有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这里没有细水润花蕊的细腻,只有浊浪推顽石的粗犷;是的,这里更没有歌坛诗社的柔声吟咏、丝竹锦瑟的悲腔欢调,有的是莽林的呼啸、石山的铿锵和黄河的咆哮;对了,这里还没有园林殿阁,但这里可以摆开战场...到了孟门,望一眼南山,看一眼黄河,谁都无法淡定...

南山寺,又名灵泉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古镇之南、庄王山之腹部,为唐代永宁州(今吕梁)八大官寺之首,是一座千年古刹,是黄河中游修建最早、规模较大的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距今已有1379年的悠久历史。黄河源远流长,孟门古镇孕育了南山寺,南山寺又使孟门古镇名扬四海。南山寺以“黄河中游第一刹”、“西晋第一丛林”、大禹治水停耒处、唐太宗命尉迟恭督建之寺、五龙圣飞之地等美誉驰名华夏。

2004年6月10日,南山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南山寺先后举办了 “中国·山西·柳林孟门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打造了沿黄旅游品牌, 彰显了黄河文化特色,加快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

戊戌之年,孟春时节。相伴好友,驱车前往南山寺。出孟门城,沿黄河东岸南行三公里,一座大山横亘,这便是孟门的南山。初见南山,峰峦若壁插天。山腰开阔平缓,透宛回环,若涌若连,若盘若跃,甘泉飞瀑山椒,翠柏丛生,如带如屏,黄河环流,洪涛起伏,设险据胜,极目远眺,乃一方之大观。南山寺就坐落其腹部,是一座融佛教文化、黄河文化、大禹文化、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大型佛教寺院。

南山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长88.6米,东西宽47.2米,占地面积4181.92平方米。据石碑记载,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历经宋、金、元、明更朝换代,战乱相侵,屡加补茸,现存的大雄宝殿为仿唐建筑,其余皆为明清遗构。分为寺内、寺外两部分:

寺内属二进院落建筑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建有山门、大雄宝殿、后佛殿。一进院东侧是药师殿、观音殿。西侧是地藏殿、三大士殿;二进院,西侧有配殿,后佛殿为砖砌横栱窑。

寺外有源神殿、观音殿、圣境殿、眼观庙、火神庙、文昌庙、五楹祖祠堂、木牌楼等四个院落;寺西、南两侧有僧塔600多座,为元、明、清时期遗构。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砖木结构建筑。门前有一副楹联:“敬德监修历经沧桑知兴替,蛟龙破壁莫以成败论英雄”。彰显了其历史悠久、荣辱兴衰的历史。

钟鼓楼:位于山门两侧,悬挂于南山寺钟楼的大钟,为仿古铸钟。据“重铸南山寺钟记”记载:本寺钟非乃一般寺庙之钟矣。据考证:清嘉庆庚申年石刻记载,乃十景之一“钟绽神文”也。此钟来之神奇,挂之神点,音之神远...。历经千余载,钟迹未动。在抗日战争期间,国难当头,举国为抗倭寇,将钟献于国家,制造军火,抗敌救国。后来,欣逢国家抢救文物,恢复古迹之机,为发展旅游事业,各界人士鼎力捐资,仿古铸钟。

每当我走进或大或小的寺院(庙),看到“钟鼓楼”时,自然就联想到了“暮鼓晨钟”。“暮鼓晨钟”,也称“暮鼓朝钟 ”。在佛寺中晚击鼓、早撞钟,以报时间,并劝人精进修持,还形容时光的推移,或比喻使人警醒的语言。如,宋·苏轼《书双竹湛师房》诗:“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明·周履靖《锦笺记·协计》:“清净是菩提,爱染难离,蒸沙为饭饭终非,暮鼓晨钟勤忏悔,怎免阿鼻?”

据有关资料介绍:“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古代主用于“报时”的建筑。常见有两种:建于宫廷内或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止于明,作报时、朝会之用;建于城市中早为专用报时,后为实行宵禁,早晚启闭坊门的信号。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大雄宝殿:为仿唐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柱头铺作为双抄双昂七铺作斗拱,补间柱作人字形斗拱。殿门有楹联一副:画栋雕梁唐古晋韵辉千古,庆云甘露佛祖灵光覆万民。殿宇雄挺大河,下临幽雅寺钟与汹涌洪涛共鸣。惜于20世纪40年代,民族灾难,社会变迁中,九檩八达殿被拆,佛像神钟遭毁,古寺十景仅存二三,遍跋南山唯建断壁残垣,令人目不忍睹。上世纪80年代,国运昌隆,百业振兴,1999年破土,历时四年,重建了仿唐大佛殿,彩塑了释迦牟尼佛、文书普贤二菩萨金身及背后悬塑了弥勒佛。

药师殿、观音殿:均为砖砌拱劵窑洞三孔,平台式窑洞顶。

地藏殿、三大士殿:其形制、结构与药师殿相同。


“无头神鲧”石雕坐像:这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底座长0.98米、宽0.40米、全高1.25米、胸围0.92米、膝部周围1.50米,左臀部还有一“鲧”字。据说这是在源神殿神鲧泥塑像内取出来的。


山门外有源神殿、观音殿、圣境殿、眼观庙、火神庙、文昌庙、五楹祖祠堂、木牌楼等四个院落;寺西、南两侧有僧塔600多座。

再往上就是大禹治水停樏之处。有《禹王石》诗:

大浪淘尽万仞山,

蛟龙横行定湖南。

自从巨石留足印,

划定九州天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