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中乱生王莽,三国争雄魏蜀吴。——[宋] 罗烨.《小说引子》
208年赤壁之战前,东汉群雄割据,有实力与可能逐鹿天下的军阀由十余个锐减至三个,这是三国鼎立雏形的最初形成时间;220年至229年期间,魏国、蜀国和吴国先后建立,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此后,魏、蜀、吴三国对峙了近四十年,263年蜀国投降魏国,三国变成两国,三国鼎立局面不复存在,于280年,吴国为晋所灭,终结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军队建制有着重大影响。
东汉末年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朝廷极端腐败,士族官僚、外戚和宦官斗来斗去,豪强军阀兼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民不聊生。正是因为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在大大小小混战中一些贵族集团败亡,才导致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彼时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魏国的战略重心和方向在南面江淮流域,出于军事战略的选择而放弃被视为“鸡肋”的汉中,对蜀作战的正面防线收缩至关中,将部队撤至长安、陈仓等地而进行长期固守,同时把当地的百姓迁移战后区,通过防守不战来休养生息,恢复和增强国力,为将来的统一战争作好物质准备。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陈寿.《三国志》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顺势东进与孟达配合取西城 、上庸 、房陵三郡。基于中原才是大统天下竞技场的共识,蜀国出于攻防及与吴国结盟的考虑而定都成都,视汉中为荆州之外的另一战略重心和主要攻防方向,把其作为统一战略的突破口。
于是,从公元227年始,蜀国主力军在七年之内从汉中出发,六次兴师伐魏,然而,由于秦岭的阻隔,蜀国北伐多次因粮草供给难而被迫撤兵,这不得不说明,魏国当时对汉中的战略地位与军事价值的正确判断。
吴国的国土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领地北至庐江郡,南通日南郡,西达交趾郡,东临东海,即现今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魏国败于石亭之战后,在三国鼎立期间的二十多年都没有大规模地攻打吴国,得益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吴国大力发展经济,实力介于魏蜀之间。
正当蜀国东出三峡取荆州并由此沿汉水北入南阳盆地直逼洛阳,取得上庸打通了汉中与江陵,大有问鼎中原之势时,由此触发了吴国的担忧,于是吴魏联手攻下荆州,吴蜀联盟因荆州之争而破裂。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使得战火纷飞的混战局面变为均衡态势,三个具有一定实力的集团固守自己的地盘,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这让遭受十几年战乱破坏的国家得到短期休养生息,由此形成了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在三国鼎立的地缘政治方面,魏国更好地利用了地理的优势,把主力部署在对吴国的前线襄阳与合肥,对蜀在西南一线拒固险守,因此蜀国多次进攻却未能对魏国后方形成致命威胁,反而耗尽了国力。蜀国有川蜀一带的山地,成都、汉中、重庆是属于镇守重地,防御大于进攻,从地缘便利看,即使蜀国能排除万难打到关中,但山地军是难以与魏国的骑兵团抗衡的。
虽然地缘因素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但领土之争,让蜀国与吴国从敌人变成盟友,又从盟友成为对手;魏国与吴国因荆州之重要而勾结一起。魏国在地缘因素的选择和利用比蜀国和吴国强,这使得其在国家生产力得以更快恢复的基础上,有更多优势去支持其采取灵活多变的战争策略,先灭蜀后灭吴完成统一。
魏国定都洛阳,主要控制长江以北,国土面积约为291万平方公里。在三国鼎立期,魏国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超过蜀吴,有利于农业经济突飞猛进,也使漕运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鼓风机和水排的工具使用更加速了其它工农业的发展;打造邺城、洛阳等贸易城市,并开放海外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日益发达。
蜀国在三国中领土最小,国土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是最少的,其经济实力也最弱,经过多次战争,其国库早已空虚。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蜀国特别注重军事控制地区的农业生产,边打仗、边生产。“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方针,鼓励农民耕地开垦,采取的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因地制宜,实施“边防屯田、重农积谷”政策,不仅保障百姓生活也满足了军粮需求;生产工具革新,高效引水工具的普及使用,兴修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盐和铁矿是蜀国的优势资源,丝织在当时比较发达。军费开支有部分是来自于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和贡品供给。
战乱把北方的农民赶到蜀、荆、江淮一带。这些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工具使南方的农耕文明得到开发。吴国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提供了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铜铁冶铸、青瓷业等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
自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对处于北方中心地区的魏国来说,是要全面使中原恢复元气,他们也确实做得比蜀吴好,边游刃有余地应对多方敌对势力,边快速恢复社会秩序,推动国内多行业综合发展,就可看出魏国的强大。在魏国大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时,蜀国没有转变军阀殖民的思维,把军事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尽管也想了很多办法来恢复经济,然而,多次的北伐把积攒的国库都消耗殆尽。而位于南方的吴国,在相对稳定的局势环境下,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稻米、丝织业和造船业都发展得很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由于魏、蜀、吴三国立国条件不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有异,因而三国的军事建制也各有区别。
魏国政权建立之初,皇帝对军队还有实际统帅权,但到后期,君权旁落,由丞相亲自执掌军权和政权,成为最高军政长官。军事机构主要由中军、外军和地方军组成,中军是中央直属军,是魏国军队的核心力量,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外军是出征和留屯各地的机动部队,担负征讨四方、留屯、镇防任务;地方军是属州刺史和郡太守统辖的地方武装。军常保持在三十万人左右,最高五十万,以陆军为主,水军为辅。
蜀国组建了朝廷,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丞相辅佐皇帝总理军政事务。军事机构主要有嫡系和地方两大军队,嫡系军又分前、后、左、右、中五军,中军为禁军主力,禁军的总首领由皇帝指定的亲信担任,五军由将军、护军和监军统领;地方军主将由国家委派的将军任都督,是地区性的军政长官,镇守一方,因实行双轨建制,不统军的郡守,也有自己部队,同样属于地方军性质。军常保持在十万人左右,士兵配置以陆军为主,水军为次。
吴国也是皇帝为最高军事统帅,由丞相或官阶较高的大将军负责统领指挥军队。军事机构也是嫡系和地方军两个系统,嫡系军也分前、后、左、右、中五军,主要担负宿卫任务,有时也出征作战;地方军由将军兼任,是地方上的军政长官,世代承袭,有自己的部曲兵。军常保持在二十万人左右,水军为主,陆军为辅。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把军阀割据混战如一盘散沙的局面,转变成了三股相对均衡的势力,他们维持着不断竞争,寻求进步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