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米果是江西赣南的传统食品,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吃的美食,民间更有“不打黄元不过年”的说法。
黄元米果是一种流传悠久的美食,相传始于唐代元年,明朝时期曾被列为贡品。又称大禾米果、黄元米饼、黄元年糕等。
黄元米果吃起来软糯细嫩,柔韧又不黏牙,一口下去满嘴清香。黄元米果是一种百搭的食材,煎、炒、烹、炸、炖皆可,可甜可咸。
将黄元米果切片加热,再加入红糖,吃起来甜蜜中带着清香味。用山茶油炸至金黄,就能吃到一道焦脆与绵软并存的美食。
黄元米果的制作复杂,耗时耗力,将大禾米放入用黄元柴烧出的草木灰水中,再加入用来上色的槐花籽粉,接着进行熬煮、捶打制成。
洁白的大禾米是制作黄元米果的主要原料,这种米既柔软又有韧性,它比粳米更有韧性,比糯米少一些黏性,恰到好处。
要将洁白颗粒状的大禾米要变成金黄色,绵软的粘糕,需要另外两种非常重要的配料,也就是黄元柴和槐米。
黄元柴是制作黄元米果必不可少的一种植物,黄元柴也叫黄瑞木,属于山茶科。从黄元柴中提取出的植物碱,其作用是让制作出的黄元米果有韧性,味道独特,更易储存。
将黄元柴烧成灰,再加入水熬煮,沥出的水就是草木灰水。草木灰水中的碱性在使黄元米果软糯的同时,还带有韧性和清香味儿。
槐米也称为槐花籽,是天然的色素,也是为大禾米上色的一道工序,将磨好的槐花籽粉加入水中,洁白的水马上就变成黄色。
而大禾米在不断熬煮搅动的过程中吸收汁水,颜色也从洁白渐渐变成黄色,并且越来越黏稠,粒粒晶莹饱满,接着再将米放到甑中蒸制。
蒸制好的大禾米接下来就要进行捶打,当黄元米果越来越绵密、黏稠、柔软,随着香味的飘出,色黄味鲜的黄元米果也就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