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关于长城的历史故事

万里长城作为古代重要的防御军事,又是世界文化遗产,一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中国的骄傲,流传下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可谓是家喻户晓。

一、故事内容

故事讲的是秦始皇让人修万里长城,范喜良和妻子孟姜女刚结婚三日,就被抓去修长城,不久就累死了,尸骨被埋在城墙下。孟姜女给丈夫送棉衣,却得知丈夫死讯,孟姜女在城墙上大哭三日三夜,最终城塌尸骨现,与丈夫相见的感人故事。但事实上这个故事是不存在的,那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

二、发展历程

1、故事最早的原型出自《左传》,当时还不叫孟姜女,而是叫杞梁妻,齐国的大夫杞梁战死,齐庄工见到杞梁的妻子,要在路上祭奠,杞梁妻因为不合礼数,让齐庄公去家里祭奠,齐庄公无奈只能去其家里祭奠。

2、200年后《礼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这是第一次出现“”字哭倒长城骂倒秦的字眼已经出现,但还是杞梁妻。

3、汉代大学者刘向,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汉代建国后,收天下图书,刘向就是整理图书的人,他编的两本书《说苑》、《列女传》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其妻问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而崩。—《说苑》

汉代还是杞梁妻,才刚开始出现城崩。

4、唐代时文化非常发达,话本、戏曲、民歌、诗歌都出现了杞梁妻的故事。

其中一个敦煌曲子里记载了: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

孟姜女的名字最早出现,这是第一次说孟姜女就是杞梁妻,同时还记载了送寒衣的故事。

而同为唐代的一个写诗的和尚,也就是诗僧写过这个故事: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匈奴。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乌乌。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杞梁妻》

到唐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才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孟姜女的故事反应了民间对暴政的厌恶,说明了在百姓心中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修万里长城是暴政,老百姓对暴政是极其反感。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了这样一个民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脯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

意思是生男的掐死,生女儿用最好的食物喂养她,养大一个男孩,最后去修长城而死,还不如不养,让一个重男轻女的是社会变成重女轻男,可以想像一下修长城的繁重。

三、为什么修建长城

秦始皇有一天在大殿焦急的等一个人,这个人是他非常信任的一个方士那个是,叫卢生。因为今天他们约定好了,卢生给他找长生不老药,卢生回来了,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但却找到了一本图录,也就是谶语,有一句话:

亡秦者胡也。

当时秦始皇认为胡就是匈奴,当时匈奴趁中原大乱,收复了河套、阴山一代。匈奴身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威胁很大,并且有这样一句谶语,这也是秦始皇劳民伤财,派蒙恬修筑长城的原因。

四、万里长城的意义

虽然秦朝灭亡和秦始皇的暴政有关,但修万里长城并不是像修宫殿、修皇陵一样,万里长城、直道都有一定意义。确实可以防止匈奴入侵,保国安民有一定意义,这也是汉代、唐代、明代都修建长城的原因,也没有说是暴政。

只是因为秦始皇时期大工程太多,导致修万里长城成为了负担,成为了暴政。

现在万里长城已没有了军事功能,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据说在太空唯一能看见的地球建筑就是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历经历史风雨的剥蚀,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