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对于花木兰的故事都耳熟能详,她替父从军的壮举让其成为了是许多女性心中的偶像,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以此为主题,来歌颂木兰的英雄壮举,这也让花木兰巾帼英雄这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木兰辞》中花木兰效忠的可汗到底是谁?至于答案,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我们对花木兰这个形象的了解,大多都来自于《木兰辞》这篇古文。至今,这种人是许多中小学课本中的必学篇章,许多学生对于其中的经典句子更是张口就来。
那么花木兰的真实身份又是怎样的呢?这点其实在史书上也没有详细的介绍,所以我们只能大概通过一些描写木兰从军的戏文中了解到事实的真相。
花木兰出生于北魏时期,当时外族时常侵犯我国的边境,为了保护边疆的和谐,维护国家的稳定,统治者开始从每家每户召集人马参军。
自古以来,征兵都是非常残酷的。因为古代不像现代社会一样人口众多,当时人口比较少,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比较短,对战争普遍是非常厌恶的。因此,在古代很少有自愿参军,报效祖国的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统治者从民间征兵。
而花木兰家,上有垂垂老矣又体弱多病的父亲,下有牙牙学语的弟弟,花木兰自然也不忍心让自己的父亲上战场,毕竟刀枪无眼,父亲的身体状况又不太好,去了只能是送死。
所以花木兰便决定替父从军,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大胆的决定,王晓了说,这是花木兰替父着想尽了孝道。往大了说,这就是欺君之罪。如果被发现了,那可是要杀头的。
但看着年迈的父亲,花木兰还是毅然决然地参军了。至此,她十余年的军旅生活也就步入了正轨。
背井离乡,远赴边塞,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还要饱受战争的折磨。这对于男性来说都是非常艰苦的任务,但对于花木兰来说,她不仅仅要躲避来自敌方的刀枪棍棒,同时还要隐藏好自己的女儿身,只能说是难于上青天。
即便如此,花木兰最终还是守住了自己的秘密,衣锦还乡了。并且花木兰凭借着自己的才干,免去了欺君之罪的处罚,而且她不要加官进爵,只要能够以后一心一意的侍奉父母。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花木兰以后的生活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想必是应该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了。
我们在说到,许多人在看到“可汗”二字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一定不是我们中原地区的皇帝,因为我们会叫他们天子、皇上,总之不会叫可汗。而可汗二字更像是少数民族地区对于首领的称呼。
而在前面提到的花木兰所处的北魏时期,常来犯我国边境的部落又柔然部落,他们就称呼自己首领为“可汗”。难道说我们歌颂的这位女英雄效忠的是当时来侵袭我们的外族的首领吗?
其实不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北魏是由入侵中原的鲜卑族建立的,而在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之后,他们便自称是皇帝了。当时的皇帝也即是北魏的武帝拓跋珪。
此前,鲜卑族始终盘踞在蒙古草原。这是一个实力非常强劲的游牧民族,他们也称呼自己的首领为可汗。直到入侵中原之后,柔然部落开始效仿鲜卑族,朝着蒙古平原发起了进攻。
柔然本就和鲜卑族势均力敌,他们向蒙古地区发起进攻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北魏皇帝见此情景自然不可能掉以轻心,所以才会从每家每户召集士兵应征入伍,以此来保卫自己的江山社稷,以免被柔然打个措手不及。
《木兰辞》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说的就是此情此景。那这里的可汗究竟会是谁呢?
根据《木兰辞》中的说法,分别提到了“黄河边”、“黑山头”、“燕山”等地,可以看出花木兰从军之后走的路线是从黄河到黑山,然后再从经过沙漠一路往北。需要注意的是,黑山、燕然山所在的地方就是如今的蒙古地区。
那么花木兰从军之后,所在的地方本不是柔然可汗的地盘,他们所前往的地方才是柔然来犯的蒙古地区。花木兰原本参军的地方应该是在黄河以南的地区,这里是由北魏皇帝管辖的。所以《木兰辞》中提到的大点兵的可汗自然也不会是柔然的可汗了。
所以到这里,答案也就不攻自破了,花木兰效忠的可汗正是大魏的皇帝太武帝。那么为什么花木兰不称呼他为皇帝而是可汗呢?
这就和我们刚刚提到的北魏的前身有关了,北魏皇帝本就是鲜卑族来到了中原然后才自称为王的,因此虽然他们在中原地区称帝了,但是还是会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惯,例如称呼自己的领袖为“可汗”。
因此,不管是从《木兰辞》中的描写,还是从一些历史资料作为佐证,我们都能够发现花木兰所参军的地区就是在中原地区,所以她效忠的就是北魏皇帝,而不是柔然的可汗。
说到太武帝,其实这也是一位比较有名的皇帝,他统治中原的时候,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可以说是政绩斐然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真相暴露之后,皇帝也没有追究其欺君的过错,反而要给她加官晋爵,提供各种奖赏,不过这些都被挂念父母的花木兰拒绝了。因此,花木兰能够跟随效忠这样一位开明、贤能的君主,也算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