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咕咚”声得名。火锅的源头大概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朝墩头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四足双层方陶鼎”,有上下两层,据分析可能是下层点火,上层锅中烹煮食物。有火、有锅、一群人围着吃饭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
以“鼎”为锅,分上下两层,古代 “击钟列鼎”而食,就是所有人围坐在鼎周围,将肉类等食物置入鼎中煮食。当时有一种小鼎,盛行于商周贵族间,是最早的单人“小火锅”。西汉时,火锅外形有了新的突破,还出现了“分格鼎”,与现在的“鸳鸯锅”相似。
南北朝时期,火锅逐渐盛行。南宋时,人们把肉类切成薄片煮食。而“涮羊肉”的吃法则出现在元代。火锅流传到清代,成为著名的“宫廷菜”,乾隆皇帝开千叟宴时,用了1550个火锅。慈禧太后还发明了菊花火锅。“麻辣火锅”起源于清末民初的重庆,人们在火锅中放入辣椒、花椒祛湿,发现吃起来十分美味,这也是重庆火锅最早的雏形。而火锅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到现在也有了更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