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传统的元宵节习俗很多
这些从古时传下来的习俗,您都知道吗?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
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壹一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貮二
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叁三
耍龙灯
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庆氛围,流传于很多地方。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舞龙”的习俗也有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年”的意思。
肆四
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因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伍五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
陆六
踩高跷
踩高跷亦作“ 踩高蹻 ”,是一种民间杂技。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高跷会一般是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柒七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捌八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求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玖九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于夜间在厕所或猪栏迎而祀之。
拾十
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