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旅游资源丰富,作为佛教在我国传播最早的地方,河南不乏古刹名寺,少林寺人气虽高,但要论佛教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非白马寺莫属,它是中国第一个官办佛教寺院,有很响的名头,但业内争议也大,吐槽者说白马寺虽说历史悠久,但寺院都系后建,缺乏观赏性和历史厚重感,白马寺真是一个被拔高的景点吗?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郊,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供奉去西天取回的佛经、佛像,当时的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为“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是为了供奉唐僧“西天取经”才创建的吗?其实这是种讹传,因为白马寺建于东汉年间,而“唐僧取经”发生在唐朝,二者之间相距多个朝代,相隔了了500多年之久。
现在的白马寺是新建的吗?白马寺虽是中国第一古刹,但由于年代久远,而且屡经战乱,东汉时期的建筑早已无存,经历代数度重建修葺,现存建筑是明清所建,不仅跟历史面貌已经大相径庭,而且据说还不是原址,从建筑上已经看不出多少千年古刹的痕迹。
白马寺山门,即白马寺的入口,是明代所建,山门外有两匹著名的石雕白马,是为了纪念由印度驮经书回洛阳的两匹白马而立,石雕马为宋代遗物,形态温和、雕工细腻,但并非白马寺原物,而是宋朝太师太保魏咸信的墓前之物,于上世纪30年代被白马寺的住持和尚德浩迁到这里。
白马寺面积不大,但布局规整。寺院坐北朝南,前后五重大殿都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大佛殿是主殿,供奉佛祖释迦摩尼,是做佛事的主要场所,两侧还有钟鼓楼、云水堂、客堂、斋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白马寺最被忽略的经典是齐云塔。白马寺现存的寺院建筑都是明清所建,但唯有一处除外,这就是齐云塔,一个白马寺最被忽略的经典,是能诠释白马寺悠久历史的唯一实证,也是白马寺景区最值得一看的古迹。
齐云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该塔始建于东汉,重修于金代,是古都洛阳目前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
齐云塔塔高26米,为十三级砖塔,外观为抛物线形,线条流畅,轮廓优美,极具历史感,离塔二十多米用力击掌,塔身处便发出蛙叫声,很是有趣。
齐云塔很是冷清。从白马寺出来,往左走大概200米,有一个四周带着围墙的院子,这就是齐云塔院,和白马寺的热闹相比,比较冷清,游人很少,更没有旅游团,也没有明显的标志。
离齐云塔院不远处还有唐朝一代名相狄仁杰的墓地,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后葬于白马寺。
白马寺珍藏的文物。虽说白马寺少了些历史厚重,但寺内还是保存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其中有白马寺的“镇寺之宝”——大雄殿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形态各异,全都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仍然色彩如新。
白马寺还保存着唐代以来的历代碑碣40余座,以山门东侧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最为珍贵。除此之外,白马寺还保存有2颗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由泰国和斯里兰卡近年赠送,分别供奉于白马寺内的泰国佛殿苑和斯里兰卡风格佛殿。
白马寺院内建有异国情调的现代网红景点。白马寺作为佛教“祖庭”,在国外有很大影响,是世界各地佛教徒参拜的圣地,白马寺为此在国内佛教寺院中率先开辟了一个“世界佛殿博览区”,建造了几个印度、泰国、缅甸等东南亚风格的佛教建筑,虽然与千年古刹有点格格不入,但并不影响其成为热闹的网红打卡地,每天有很多穿着傣族服装的美女到这里旅拍。
白马寺比较有特色的是清凉台。这里被称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印度高僧来洛阳后,在此台禅居和译经传教,现在的清凉台为明代嘉靖年间所修,从台基的砖石能够看到最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台上的毗卢阁应该是清代建筑,清凉台总体给人的感觉是雄浑古朴,清净幽居,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白马寺值得去吗?白马寺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包括小编在内的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寺院环境清幽,打造的很有韵味,很出片,但参观后总的感觉是比较失望,除了齐云塔外,少了一点历史的厚重感,景点比较枯燥,与中国第一家官办寺院的品牌影响力有较大反差,但好在门票不贵,每人只要35元,而且60岁就免票,有机会到洛阳的话,还是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