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钉肉饼或门丁肉饼,是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因为形状像古时候城门上的门钉而得名,但你要是追究其来历,就非常有意思了。
百度百科的说法是,清朝时皇宫的御膳房为了讨好慈禧太后,特意做了一道有馅儿的点心,慈禧吃了一口后甚是喜欢,就问这种吃食的名字。厨师临时想到这肉饼的形状和宫廷大门上的门钉极其相似,就回答说叫做「门钉肉饼」。
但也有史料记载说是,慈禧太后游玩回京,经过德胜门门楼时,一时兴起,指着门楼上的大门钉,吩咐太监:“今儿就吃这个吧”。
这可吓坏了大臣们,此时御膳房的一名姓李的厨子灵机一动,便模仿皇城门上的门钉的形状做成了肉饼,还把饼称的顺序排列为“横九竖九”,共九九八十一个“城楼门钉”的模式,得到了慈禧的赏赐,制作出了现在拥有百年历史的「门钉肉饼」。
可能你也知道,北京的许多小吃或多或少都与慈禧太后有关系,所以这「门钉肉饼」的来源也就不稀奇了。但我刚听到这两种解释的时候,脑子里却出现了一个疑问,“慈禧为什么要吃门钉呢?”,换句话说,“门钉凭什么能讨好慈禧?”
“门钉”,源自于老哲人墨子所说的“涿弋”,主要用于固定门板——《墨子·备城门》记载:“门扇薄植,皆凿半尺,一寸一涿弋”(涿,当“椓”)。
但众所周知,古代其实对建造业有极其严格的规定。比如,故宫午门、神武门、西华门的门上都有九横九纵,足足81个门钉,唯有太子常走的东华门却只有九横八纵,72个门钉;宫门外王府的建造就更不用说了,中路的建制是亲王府门五间,郡王府门三间,门钉是纵九横七,简单的说就是,门钉数量依地位递减。
减到一般老百姓的门上,就不能有门钉了,所以就叫“白丁”。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是有提及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侧面验证了这种说法。所以你可能也看出来了,在古代,“门钉”实际上被赋予了“身份”的含义,所以慈禧会如此跟门钉较劲。
增顺楼丨门钉肉饼(图)
门钉肉饼的做法和一般的馅饼区别其实不大,只是形状上,馅饼是扁的,而门钉肉饼则是高约3厘米,直径5厘米的圆柱体,类似一个“小墩子”。
再说肉馅,一定要是牛肉馅,容易上劲儿,也让门钉肉饼的形状更立体,口感丰富。而且原来的门钉肉饼多是选择牛肉的上脑或鲜嫩肥瘦相间(肥肉和瘦肉的比是1:1)的部位剁成馅儿,调以香油、大葱、鲜姜、精盐、花椒水(只需开水沏开,而非熬煮)、白胡椒粉等辅料拌制,再用精白面粉和成松软面皮,包成像宫廷红门上的门钉形状,直径4厘米,厚2厘米,放在铛中,两面煎烙成熟。
宝瑞丨门钉肉饼(图)
现在也有些做门钉肉饼的店用洋葱来代替大葱,因为洋葱可以让馅儿更加的多汁,而且现在大部分的门钉肉饼为了健康,90%用的都是瘦肉了,只是稍稍加点儿肥肉。
增顺楼丨门钉肉饼(图)
当然,还有一个让门钉肉饼鲜汤四溢的秘诀就是,将馅儿上劲儿之后放在冰箱里冻上一天。因为门钉肉饼要包的皮薄馅大,所以馅儿一定要比面硬,这里真的和灌汤包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且吃门钉肉饼的时候,老北京也是有讲究的:由于门钉肉饼油很大,牛油又很容易凝固,所以趁热吃比较好。两面焦脆,周边一圈儿软滑,咬一口鲜汤四溢。
增顺楼丨门钉肉饼(图)
但第一次吃的朋友难免会被里面滚热滚热的馅儿烫得直咂吧舌头,所以吃门钉肉饼的正确方法是,先轻轻碰破一下软滑的周边,一口咬下去那牛肉汁就会顺着口子流出来(不这样吃很可能一口下去就是溅一身牛油)。而且一般吃的时候,最好淋上一些醋,既能去除油腻的感觉,又能带来更好的口感。
当然,以前吃门钉肉饼的时候,小米粥都是免费喝的。
宝瑞丨门钉肉饼(图)
北京店铺推荐: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小街59-2号
营业时间: 周一至周日 10:30-21:3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北纬路48号
营业时间: 周一至周日 10:00-21: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51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22:0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教子胡同法源寺西里5号楼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 11:00-14:00 17:00-21:30
隆福寺的“丰年灌肠号”的门钉肉饼也非常好吃,可惜,“已经关门了。”
它原本是北京著名的隆福寺东口的一家专营京味小吃——“灌肠”的丰年小店,已有50多年的历史,而且多年来一直执著追求京味灌肠的传统风味和恢复京味新品种,包括门钉肉饼。
灌肠也一直是北京人最爱吃的京味小吃之一,历史悠远。明万历年间的《酌中志》和清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技词》中均记有“爆肚油肝香灌肠”和“灌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汁说美鲜”等诗句美谈。
而丰年灌肠从原料、烹制和小作料等,都在一直追求它的传统口味,还被一些老北京赞扬说:这才是地道的京味儿灌肠。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自古就是深情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