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宿国在哪里(“神守国”——宿国,济水之神的守护国,宿姓、宿州、宿迁的来历)

宿国是一个夏商时便已存在的东夷方国,西周初期武王为追念伏羲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再封其后人于宿,正式成为周朝诸侯。宿国为男爵,位于当时鲁国与宋国之间,其故址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一带。

“宿”的甲骨文分为三部分,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张“席子”,意为“人睡在席子上”,上面加个“屋顶”,解释为“人躺在屋中休息”。“宿”的甲骨文有两种写法,起初是上面不带“屋顶”的,从中衍变可以看出,远古时期族人们最早是露宿野外的,后来创造了“巢”,才有了挡风遮雨的“家”,也就睡得舒心踏实。《说文解字》:“宿,止也。”即停下住歇的意思。估计远古宿人是个极为友善好客的民族,故以此来命名。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意思是任国、宿国、须句国、颛臾国都是风姓之国,主管太皞(即伏羲氏)和济水之神的祭祀。这说明宿国是风姓,在济水之畔,太昊伏羲氏后裔,而且负责祭祀先祖伏羲氏及济水之神。古代一个国家拥有祭祀权也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和威望的,宿国是伏羲氏后裔,夏商以来一直延续着这种祭祀传统,到了周朝,周王室继续委以祭祀重任。因此,在春秋无义战之前,宿国在东夷地区拥有一定的权威。宿国被后世称为“神守国”,“守神”与“守社稷”是相对的,神守国不参与国土之争,也没什么野心,因此不重视军事防御,却强调祭祀奉神,宣扬精神领袖的存在。孔子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史记-孔子世家》)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正因宿国依仗得是精神免疫,靠信仰维持国家政权,所以往往经不起残酷的现实冲击。因史书缺乏记载,不知从何时起,宿国分裂成南北两宿。据说是因为宿国内部在事奉周朝的态度上政见不一,一支因此负气出走,迁至当时反周势力比较强烈的淮夷地区。自此,北宿继续在故地上延续国祚,以鲁国附属国的身份依然过着信仰至上的日子;南宿则彻底脱离了所谓“守神国”的痕迹,成为淮夷地区一股新的反周势力,南宿因此屡屡遭受周王室的讨伐。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西周青铜乐器“晋侯苏编钟”一套,其铭文长达355字,详细记载周厉王三十三年,晋献侯曾受命跟随周王东征夙夷(即宿国)一事。这里的宿国当为分裂后的“南宿”,在今江苏宿迁至安徽宿州之间。南宿国应该在这次讨伐中被周军所灭,其封地最终去向不得而知。

而北宿由于地处鲁宋两大国之间,地位非常尴尬,春秋初期,诸侯开始争霸,北宿虽然臣事鲁国,却也会不一小心得罪宋国而遭致祸患。如果鲁宋两国对峙,北宿国自然而然会成为鲁宋的出气筒;如果鲁宋两国搞友好,那么北宿就会成为它们的宴会地。《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九月,及宋人盟于宿。”说得是公元前722年九月,鲁国召宋国在宿国会盟。之后齐国强大起来,鲁国调头不再关心宋国,开始与齐国周旋,也无暇顾及身边的小宿。这时,宋国趁机以北宿事奉鲁国不亲宋为由对其发难,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宋)内迁其人而更封其君。”意思是宋国将北宿国人整体迁走,换掉不事奉他的国君,也就是说北宿国被迁到了宋国身边,换上了愿意事奉宋国的国君,从而使其彻底脱离鲁国的控制,成为宋国的附属国。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说今江苏宿迁就是宋人迁宿之地,尽管今人有不同看法,这里暂不作讨论。北宿国被整体迁走后,故地成了宋国的宿邑,不过宋国地处较远,最终这块地还是落入了齐国的囊中,战国时,齐国将被吞并的鄣国(见鄣国篇)与原宿国故地并置为无盐邑。宿国亡国后,国人以宿为氏,形成宿姓,成为宿姓的重要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