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屠呦呦的介绍和成就(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


屠呦呦获奖照片

个人简介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

研究背景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523”。项目背后是残酷地显示: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研究过程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屠呦呦认真工作时抓拍


成果汇报

1972年3月,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当时全场振奋。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

图为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三无”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2011年9月24日,8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此图为青蒿素分子式

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应该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屠呦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