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纪念重修哪座楼(有人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做秀,是吗?)

如果说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做秀的话,那么世界上就只有嬉皮,而没有庄重,只有对大义的解构,而没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那么,为什么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在做秀呢?这是因为,在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过程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在国家软弱、民族受到欺凌时那深沉的恨,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在这篇文章的写作中,可以说一览无遗。范仲淹是如何写成千古名文《岳阳楼记》的呢?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015年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仕途。范仲淹入仕的时候,宋王朝因循苟且,承平日久,导致了“积贫积弱”,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为此,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将范仲淹从陕西前线调回京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要求他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对朝政十分熟悉,对国家弊病有自己的看法,对改革有自己的思路,他向宋仁宗提出“明黜陟、抑侥幸、择官长、精贡举、均公田、修武备、厚农桑、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措施,宋仁宗让他按照这些条目,拿出具体措施,推行改革,于是,“庆历新政”全面铺开。

这些改革举措,有的是休养百姓,有的增强军力,有的改革吏治,大都对症下药。然而,当改革措施在部分地区逐步实行后,影响了许多王公贵族的利益,反对之声甚嚣尘上,在大家的反对下,宋仁宗也无法坚持,最后改革以失败告终。

既然失败了,改革的人自然会遭到排挤。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贬到邠州(今陕西彬县),又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在邓州,范仲淹认真梳理了改革前后的经过,非常失望和悲愤,心情十分复杂。

第二年,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的好朋友滕子京寄信来,附了一副《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刚刚重修的岳阳楼写一篇记。范仲淹眼前一亮,感到找到了一片可以抒发内心郁闷的风景。他想到了自己的求学岁月,想到了自己为了国家而放言无忌、宁死不默的经历,想到了改革的激浊扬清、豪情万丈,当然,他更想到了改革的失败,以及失败的原因。他终于发现了这个可以释放心情而又不会授人以柄的机会。

其实,范仲淹一生没到过岳阳楼,但他凭借《洞庭晚秋图》,内心构建了一个与之类似但又能发泄愤怒的天地。我们可以仔细对应一下改革与《岳阳楼记》文章语句的关系:如因为改革的道路充满坎坷,记中便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因为遭到诬陷,记中便有“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范仲淹青年时期就树立了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远大的理想,这两种人生理想,一为救世,二为救民,都是以忧国忧民为出发点的。所以,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是,范仲淹是立场非常坚定、内心非常强大的士大夫,无论风雨多么急骤,他总能坚如磐石,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已经超出了个人小我的荣辱得失,而成为了心怀天下的超时代强音。这种精神,既是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也是历史上的宝贵精神遗产,时时激励着后人,无论多么嬉皮,总会有时代中坚去担当,保持民族优秀品格,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