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作者是谁(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歌之所以在唐朝繁荣昌盛,很大程度与唐代将作诗列入科举有关。

科举在隨朝建立(607年),清朝取消(1905年),前前后后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可科举何时开始考诗赋的呢?

据《新唐书》记载,应为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始考,“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成名习作。

唐贞元三年(787年)白居易年仅十五岁,捧着他的习作入长安,人生地不熟的就去拜谒中唐诗人顾况。

顾况当时的身份是著作佐郎,是个半大不小的官。白居易诚惶诚恐地递上名刺。

顾况盯着他看了许久才调侃说:最近长安米贵,居住在这里不容易,语含深意,意含双重。

随后翻悦白居易递上来的名刺《赋得古原草送别》,差点没把他吓的从椅子上掉下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阅后,手不自觉得扶了扶椅子,话锋一转,能写出此诗,居住在这长安还是容易的。

后来顾况就到处说,发现神童了。这段小故事听起来有点儿像传说,但这段事迹确是真实存在。

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给予了评判:“比唐人小说之中,犹差为切实可据馬”。

之后的这段小故事与这首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流传了一千多年。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赋得”二字是科举考试试帖诗的题冠。有点儿类似我们今天的命题作文。

此诗像“送别诗”又不像“送别诗”,难以归类。

开篇切题“离离原上草”,“离离”是个万能词,按词书解释可以形容多种面貌,这里“离离”形容春草。

文学含义厚重复杂,不能一目了然,开篇就是大气象。

“一岁一枯荣”简单即含折理,一岁一尽,春长秋枯。无伦多么茂盛的草都有生命周期,一岁一尽。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自然,如风似水,将上句“枯荣”作了深层次的阐述。

“野火”与“春风”二词对仗,同为名词,意象大异。

“野火”与春风本无关联,但在白居易的笔下,前者为主动转为被动。

“春风吹又生”,二者之间自有一股力量相辅相成。

十五岁的白居易将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物候做了高度提练,优美流畅,文思泉涌,一气呵成,让颌联成为千古名联。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色影唯美,天地广阔,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状美画面。

“远芳”与“睛翠”两词皆为绿,但“远方”之凝重,“晴翠”之欢快,多层次地描绘出它们与“古道”“荒城”的关系。

古道越老,荒城越废,就越发体现草的生命价值。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说这诗不是送别诗是因为没有送别对象。

送别对象是白居易虚拟的,换言之,诗人作诗本意未必是送别,而是借“送别”说事。

但白居易用了一个使虚拟变实“又”,又送,继而的“王孙”依然虚拟。

王孙本指贵族后裔,这里指朋友或者连朋友都不指,只是一个虚的对象借来说事。

“萋萋满别情”“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与开篇“离离”有共通之处。

“满”,充满,有溢出之感,此时此刻,这份溢出来的情感似乎不是那个虚拟的“王孙”而言的,而是对天对地而言,使境界一下子就宽阔了。

白居易在束发未及弱冠之年就写下《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诗文流畅不涩,立意高远率达,一炮而红,声名远播。

而顾况却成了白居易入仕为官的领路人,老师,顾况的诗风影响了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