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汪曾祺受戒解说(以《受戒》为例,解读汪曾祺小说的诗意与唯美)

《受戒》是汪曾祺小说的代表作,创作于1980年,那时候正在阶级斗争和改革的阶段,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反思、伤痛文学,汪曾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理想和诗意的“世外桃源”。

《受戒》源于汪曾祺 43 年前的一个梦,那个时候作者正好17岁,小说中的主角和尚明子也刚好17岁,汪曾祺的家乡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庙宇,可以看出这是在描写他自己的一中憧憬,寄托着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想,传达出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的故事内容很简单,讲述两个健康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懵懵懂懂却又坦坦荡荡的爱情故事。只不过其中一个主角是个和尚,不过汪曾祺并不会去写“禁忌之恋”,正如他所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所以中处处都透着一种和谐之美

下面将从人与自然、佛教与世俗以及小说的语言来解读《受戒》所展现的和谐之美。

01.人与自然的融合

汪曾祺的小说像一副水墨画,清新淡雅,为读者描绘了个充满着诗意和和人性美的“桃花源。”这里淳朴的民风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一种理想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状态。

“ 我 的小 说 也 像我 的画 一 样 , 逸笔 草 草 , 不求 形似 。 ”

——汪曾祺

汪曾祺在描绘乡村风景时,引入绘画的技巧,所以他的作品看起来给人以给人以温馨淡雅的美感。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庵赵庄的地方,这里有一座三面环绕着打流水的荸荠庵,古朴的寺庙乡镇、白茫茫一片的芦苇荡和清澈透明的喝河水。荠庵附近有一个宽敞的院子,里面种着各种蔬菜,还有芳香四溢的栀子花和火红的石榴。庵中不愁吃穿,院中的人们鸡鸭成群自给自足。

这样的水乡风情,构成了一幅恬淡和谐的自然美景,描绘了一幅园牧歌式的风俗画。

故事的主人公明子住在庵中,是个俊朗聪慧的小和尚,院中住着16岁的小丫头英子。英子有着灵动的眼睛,乌黑秀发,说起话来像个喜鹊。明子是一个符合“标准”的和尚,面貌生得好,一副好嗓子,脑袋也好使。两小无猜的爱情在这山水田园中悄然的、顺理成章的萌芽了。

作者在这样一个山水田园中描绘了一种乡村的爱情。以明子和英子的情感发展为线索,他们的故事没有什么曲折,诞生于田间地头,也在其中发展,一切都是顺势而生,自然成长,淳朴而真挚。汪曾祺并不想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他想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就是展现一种生活,一种自然宁静的生 状态

02.佛教与世俗的融合

小说中是这么描写明子出家做和尚这件事的,劁猪的、织席子的、弹棉花的、画匠甚至是出卖身体的娼妓都是一种正经职业,那么做和尚跟也是其中的一种,无关乎信仰,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是需要一定要求的职业。比如要长得俊俏、声音洪亮’,头脑聪明。

当提到和尚”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时,就跟我们心中定义的和尚就相去甚远了。一般和尚都是看破红红,断情绝义,没有七情六欲,超脱生死轮回的人,这样的人是“世俗”完全不同的一种存在,相对于“俗人”,他们根本是“不食人间烟火”。

当汪曾祺把“和尚”比作是和娼妓、工匠一般的职业,那是相当的震惊了。

这样做的用意是拉进了“和尚”这个群体和世俗的距离,在《受戒中》和尚们生活个常人无异,他们吃肉、打牌也娶老婆。从来不曾提起过“清规”,人们也坦然接受和尚们的生活方式。

当然了,这里的“娼妓”也并不是贬义,作者将这个职业摆在后面,一方面说明了他对于这种职业并无批判之意,另一方面也是将“佛”这种神秘的、高高在上的存在拉下神坛,放在芸芸众生。佛的世界与世俗不仅不对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与自然的和谐。

03.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融合

有人说最是难解读的是像诗人李煜的《虞美人》中“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词句。这样的词句不好吗?当然好,好的浑然天成、不事雕琢。就是太自然了,直达人心根本就没法解读。汪曾祺的语言也有这样的特点。

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受戒》中的语言风格充满着诗意和节奏的音乐美。小说整体的框架并不是中规中矩的,而是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张弛有度。

他的小说非常散文化,简约质朴,却风云流荡。形成了诗词般回旋往复的和谐韵律。比如写小英子捋荸荠的时候是: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紫红紫红的荸荠,这种句式长短搭配,奇偶交叉的句式有一种流动之美。

在比如民间的歌谣,小说中出现了两次“格当嘚”,第一次是在明子舅舅检验明子作为和尚声音够不够洪亮,第二次是明子在英子家帮忙,明子随意的“唱”的。英子母女三人觉得这种没有音律,却又清新俏皮,没有旋律的调子格外的好听。

小说中大量口语化的语言的运用使小说读起来抑扬顿挫,随着情节的流动有最终和谐动态的旋律,有着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看时自由散漫,实则像缓缓流淌的吸水,宁静而又悠长和谐而又优美,有无尽的韵味。

总结一下:

《受戒》中也处处体现着一种和谐之美,不仅是人与自然在外部生存环境上的和谐,更是人与自然在内心的一种精神上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人性的回归,让人去思索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如何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