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明故宫介绍(金陵访古:南京明故宫-顺应天然历时26年建成)

南京故宫位于南京主城区的东部,富贵山下。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故宫了,而是故宫遗址,因为大部分建筑已经不存在了。当年的辉煌,烟消云散。据《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官网显示:南京明故宫被誉为“世界第一建筑”,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制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是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并深远影响了韩国、越南和琉球等国宫殿建筑的形制。

南京故宫是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以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帝国的核心区域,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宫城在内。宫城是皇帝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皇城是中央行政机构和国家宗庙、祭坛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封建统治中枢的象征。

元朝至正十三年,朱元璋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至正二十六年,南京故宫开始建造,由精通堪舆术(相地术/风水术)的刘基设计,并现场勘察选定宫址,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

南京故宫在选址上顺应自然,权衡各种利弊作出最佳选择宫城的地址。宫城卜地于钟山之阳,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作为镇山。刘基放弃了平坦的中心地带,也没有充分利用原六朝及南唐宫殿旧址,而是采用填湖造宫的办法。

当年,刘基为什么这么做?据我掌握的一些资料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原来旧朝的宫城太狭小,没有气势,不符合新王朝的办公要求;(二)且旧城居民密集,又有诸多功臣府第,大量拆迁有关人心向背,就像现在城市开发,拆旧建新,成本太大,搞不好还会造成社会负面影响;(三)南京属丘陵地带,平地本来就少;(四)新的宫城,因地就势,依山而建,更能创造出气象宏伟的效果。(五)以富贵山作为依托,并巧用原来的东渠作为皇城西城隍,将午门以北的内五龙桥、承天门以南的外五龙桥和宫城城濠与南京城水系相互连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辉映的效果。(六)数万人的建筑大军,相当于一个大县的人口,如果在主城区开辟一块建筑工地,势必造成交通阻塞,也不利于施工,宫城偏于城之东,则可减缓居中布局带来以上问题。

所以说,南京故宫选址是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和社会因素而进行决策的结果,也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也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建设的杰作。

宫城的洪武门至承天门两侧为中央官署区,承天门至午门两侧为太庙、社稷坛;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核心,东有文华殿、文楼,西有武英殿、武楼;后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核心,东有春和宫,西有柔仪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飞龙殿、西宫,两侧为东西六宫。

古代建筑,因设计、取材、运输和施工等等全靠人工,所以建一座宫殿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甚至要动员全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南京故宫建设征用了20多万人的军民,还不包括建筑材料取材地的人力。南京故宫历经多次战火和人为毁坏,也多次重新修建。南京故宫就是一部沉重的历史书,读这部史书,眼前就会浮现出历朝历代,政权更替,争斗厮杀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