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杜甫为蜀中的春光写下一首诗,在青山碧水之中,隐藏了无尽的悲伤

春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因为它不仅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时节,还是世人心里青春活力的象征。正因如此,有无数诗人倾尽自己的才情,为世人描画出一个个美丽的春天。譬如:

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李忱)

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上官昭容)

雨浥梨花粉泪香,一痕淡月照修廊(艾可翁)

在众多同类诗歌中,有一首绝句,仅仅用了前两句诗,就把春天的美景完美地展现了出来,那么它后两句诗文又写了什么?

首先要交代一下这首绝句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逃离长安,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他奔波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在公元759年,进入蜀中,暂时得到了安稳的生活。杜甫虽然获得新生,但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安史之乱也没有结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杜甫春游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小诗。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一开头,就奠定了背景的颜色--碧绿色。杜甫用“江碧”这两个字起头,并不单单是对江水描写,还隐含着对季节的交代,因为碧绿色,正是春天的象征。

春天的江面上碧波荡漾,而在碧波的映照下,天上的飞鸟更显洁白。“逾”,是更加的意思,江上的飞鸟本就是白色,而杜甫却说更白,这里使用的是反衬的写作手法。只有夜晚的幽暗,才能突显出灯火的明亮。同理,在水天一色的环境中,飞鸟掠空是其中唯一的杂色,自然也被突显出来。

风景不外乎山水,杜甫写完江水之后,马上开始描写山中的景致。春天里,高山披上了青色的草披风,而花朵则像火精灵一样,在它的身上不断雀跃欢歌。杜甫使用拟人的手法,用“欲”字赋予了花朵人类的思想,而“燃”字则使这个拟人句更显生动活泼。

此外,还要说明一个字的含义。“青”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

东方色也,木生火。

即青是指东方的颜色,而东方在五行中属木,木能生火。看完这个解释,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诗,“青”与“燃”之间不仅是景色中的对照,还有字义中的呼应。杜甫写诗可谓是字字珠玑。

这首诗从第三句开始,杜甫把笔锋一转,不再描绘外在的景致,而是开始抒发内心的感慨,“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今年的春天眼看着又要消失了,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去的日子。诗中杜甫用“看又过”表明写诗的具体时间--晚春,而“又”字则指出这已经不是杜甫第一次欣赏蜀中的春光了。岁月的流逝,年华的老去,再加上时局的动荡,让杜甫不禁感慨万千,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何日是归年”的语意十分模糊,并没有提及归往何处。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杜甫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是回到自己的故乡?还是回到那个象征着大唐盛世的长安城?

战乱还没有结束,除了蜀中这个世外桃源还能欣赏到春天的美景,又有哪里是太平乐土呢?不知归期和无处可归是杜甫悲伤的由来,也是对那个乱世的哀叹。

静阅闲话

纵观全诗,头两句写景,抓住了江、鸟、山、花四种景物,利用它们之间颜色的差异,两两对比,为读者刻画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使春天的秀丽和灿烂跃然纸上,以无限的美景为后文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后两句抒情,借助前面充满活力的春景,发出自己悲凉的感叹。景色越美丽,则感情越悲切。

全诗善用对比,江碧对白鸟,青山对红花,这是明处的对比;而暗处的则是前后两部分的对比。明处的对比,使蜀中的春景越发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暗处的对比,则加重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令人不觉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