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钟先生,29岁,患者从四年前脸上开始起痤疮,因工作性质经常吃喝应酬,西药内服外抹久治不愈,很是苦恼。后来患者寻求中医治疗。
当时看患者体态偏瘦,诊见患者脉象双关浮滑有力,舌淡苔红,饮食正常,小便黄,大便干结。辨证为肺胃火盛,瘀久外发。于是给以如下方药治疗:
生黄芪、 当归、金银花、 忍冬藤、蒲公英、连翘、野菊花、地丁、花粉、白芷、桔梗、 生甘草、红藤、升麻等。方中生黄芪、 当归、白芷、红藤活血托毒生肌,生黄芪合白芷重用尤为重要,金银花、 忍冬藤、蒲公英、连翘、野菊花、地丁、花粉、生甘草、升麻等清热解毒;尤重用金银花、忍冬藤不但清热解毒,而且具有外散郁热的作用,花粉、桔梗助黄芪托毒外出,全方集清热解毒,托毒外出为一体。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后第二次来诊时说脸上疖子痤疮消退大半,后在原方的基础上又略作调整,又七付后吃完痊愈。
疮疡内治法中“消、托、补”之大法则之一。又名托里法、托法。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凡为疮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药。”见《证治准绳·外科》卷一。该法是运用补益气血为主、活血解毒为辅的药物,以扶助正气,托毒补出,防止毒邪内陷的方法。临床运用可分为两种: ①托毒透脓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盛而正气未衰,尚未溃破者,治宜用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白芷、皂角刺等药。常用方如透脓散。 ②补托法。适用于正气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溻,根角散漫,难以破溃,或溃后脓汁稀少,坚肿不消,伴见身热,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脉数无力等症。治宜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炙草、当归、白芍、皂角刺、白芷、银花、连翘、桔梗、陈皮等药,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
外科内托法是指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疮疡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临床应用时,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
3 外科内托法的代表方剂
透托方,如透脓散;补托方,如托里消毒散。
透脓散(《外科正宗》):
[组成]生黄芪、穿山甲(炒)、川芎、当归、皂角刺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脓托毒。
[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
[方解]黄芪生用益气托毒为主药,辅以当归、川芎活血和营,穿山甲、皂角刺消散穿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全方共奏托毒溃脓之功效。
本方适用于实证,因此使用时也可去黄芪,以免益气助火。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白芷、皂角刺、桔梗、银花、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主治]用于疮疡体虚邪盛,脓毒不易外达者。
[方解]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托毒;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气行血畅,正气充盛,则利于托里排毒;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白芷、皂角刺止痛排脓。合而用之,既可托毒外出,又可消肿解毒,故名托里消毒散。
4 外科内托法的常用药物
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芍、穿山甲、皂角刺等。
5 外科内托法的适应证
透托法适用于肿疡巳成,毒盛正气不虚,尚未溃破或溃而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补托法适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者。
6 注意事项
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补托法在正实毒盛的情况下不可施用,否则不但无益)反而能滋长毒邪,使病势加剧,而犯“实实”之戒。透脓散方中的黄芪,当湿热火毒炽盛之时,应去而不用。若正虚而兼精神萎靡、舌淡胖、脉沉细等阳气虚,衰症象者,还宜加附子、肉桂以温补托毒。此外,因脓由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故内托法常须与和营、清热等法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