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上,一直有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就是抗日战争究竟打了几年?
从小我们的课本上,就明明白白的记录着这样的话语,中华民族经历了八年抗战,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八年抗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1937年的七七事也便被定义为了抗战的起点。
可是这样的说法真的严谨么?2017年的时候,教育部忽然规定,所有的中小学课本中,将“八年抗战”的说法统一修正为“十四年抗战”。这也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抗战的起点从七七事变变为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整整十四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提起九一八,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都会是这首曲调哀婉忧伤的《松花江上》。想到的会是在漫天的飞雪中,悲愤交加的东北学生们振臂抗议,又惨遭日本士兵的毒打乃至杀害。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密谋炸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给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悍然出兵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
这是结束么?如愿得到了东三省的日本人是不是可以就此满足了呢?这样想那就真的是太天真,攫取之手一旦伸出,欲望之门一旦打开,又怎会轻易的停止。富饶的东三省不但无法填满日本人的欲望,反而更加的刺激到了他们的野心。
中国,这个古老衰败的国度,他们还有一马平川的中原、天府之国的四川、人间天堂的苏杭。在恶狼的眼中,这样的肥肉又怎会嫌多。
终于1936年,天皇批准了新的《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控制整个东亚大陆,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从这年5月起,关东军一增再增,不断制造摩擦,华北局势日益严峻。
1937年7月7号,这是一个每名中国人都应当铭记于心的日子,这一天,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在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开枪射击,炮轰宛平。这一炮,炸灭了国人的幻想,炸出了全民的同仇敌忾,宛平守军第29军奋起反抗,全面战争正式打响。
从1931到1937这六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人民是否真如沉默的羔羊,任由屠刀的宰割呢?
当然不是,这六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涌现出了太多的民族英雄,他们不应当被遗忘。
1931年9月18日后,在东北大地上,涌现出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伍、反对“不抵抗政策”的国军官兵以及血气方刚的民间武装。我们要记住这些为了民族独立和尊严而战,做出巨大牺牲的爱国力量。他们是政府方面的公安总队、警察、民团;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以及人民自发组成的自卫军、红枪会、大刀会,甚至还有啸聚山林的“胡子”们。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自愿为了帮助东北人民找回自己的家乡贡献出宝贵的生命。杨靖宇同志193cm高大的身躯仰面倒在一棵拧脖子树旁的时候,竟然没有人知道他的老家在哪里。直到1951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才从杨靖宇的老战友出打听清楚他来自何方,而这时,杨靖宇在河南确山的母亲和妻子都已经被敌人折磨致死,只留有孤苦伶仃的一儿一女。
还有来自广东的赵一曼,来自云南的周保中,甚至还有现代朝鲜的开创者金日成,他们从五湖四海聚集到这片黑土地,成为光荣的抗联一员,在白山黑水里,在漫天风雪中,同日寇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史称第一次上海事变。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这一役,我军共伤亡了14000余人,全国人民支援上海,就连一向抠门的阎锡山都赠送了急需的重迫击炮数门,炮弹600发。
蒋光鼐曾感动地说:“淞沪之役,我军得民众莫大之帮助,近者箪食壶浆,远者输财捐助,慰劳奖饰,永不敢忘。
1933年,日军在长城一线发起进攻,国民革命军在长城的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同日军发起殊死搏斗,战斗进行了近五个月,我军伤亡达到4万人。虽然武器装备严重落后,但是却没有人退缩,在喜峰口之战,二十九路军的大刀队砍的敌人鬼哭狼嚎,尸横遍野,英雄事迹传遍全国,也成就了那首经典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然而长城我们终于还是没有守住,这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天堑丢了,可是没丢的是我们的勇气和守土有责的决心,是我们民族的风骨,正如国歌所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六年间,我们经历了太多,虽然日本并没有全面侵华,但实质上我们已经是在全民抗战,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了抗日的第一线,他们怎能被我们所遗忘呢?
其实在国际上,大都认为1931年是中日战争的起点。
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就曾说:如果我们能指出一天作为二战起点的话,那么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2015年新年之际,日本天皇发言中也称,日本应当反思二战,好好学习以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为发端的那场战争的历史,以警后人。
既然如此,为何国内抗战一直是按八年计算呢?
其实在中共党史上,十四年这个说法久已有之,1945年七大,在会上《论联合政府》报告中,虽然有八年之说,但却是明确指出,抗日战争从1931年就已经开始。
1949年在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报中,也肯定了抗联从1931年起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指出这种历史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
但在国民党一方,则一口咬定了八年抗战之说。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在七七事变之前,国民党当局一直奉行的都是不抵抗政策,因此导致没法纪念那“六年”。
蒋介石支持抗战,在淞沪会战等正面战场上也舍得下血本,但是同时我们更应看出,他还有一层身份是政客。既然是政客,只要没有逼上绝路就会计算利害,趋利避害。
1931年时,军阀混战接近尾声,蒋介石终于带领自己的黄埔嫡系形式上统一了国家,可是这时国家历尽浩劫,满目疮痍,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崛起。而这时日本发动了九一八。蒋介石深知双方实力差距,如果能拖延几年,中国发展一些时间,储备更为充足的战略物资,那么战争的胜算就会大上很多。除了这个原因,他还有自己的小九九,奉行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想要先剿灭共产党,再全力对抗日本。
因为这两点,蒋介石努力的进行着外交斡旋,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调停来拖延甚至是避免战争的发生。对日本的一再挑衅也是能忍则忍,希望日本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当时抱有这个思想的人并不少,著名将领,后来英勇就义的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就也这样想,他一心认为日本愿意和谈,结果导致北平的迅速沦陷,成了全国人民口中的国贼,最后他不惜以集团军总司令之尊,壮烈殉国,只为能洗清这一骂名,可悲可叹。
不过不管怎样,2015年的阅兵中,官方明确的说出了一句话: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是这句话,为教科书的改动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我们的孩子们了解到的就会是十四年的完整抗争史,八年成为了过去,在那消失的六年中献出了自己生命的同仁们,你们可以安息了,历史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