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消灭这个原先战国初期的老大,秦老板是处处处心积虑、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一口一块肉,采用逐步蚕食的手段,慢慢地把魏老板的地盘吃到自己的肚子里。早在公元前三三一年,秦惠文王的时期就打了一场雕阴之战,这一仗当中秦国人干掉了魏军八万人,八万人呐那个个是装备精良的魏武卒啊,都是魏国的精壮核心力量。这一仗损失八万人,魏国算是给打亏了,无奈之下只能求和,把河西的地方割给了秦国。公元前三、二八年才过去三年呢,一代铁嘴张仪
张仪,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被誉为“天下贤士”。他早年入鬼谷子门下,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后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
这个张先生担任了秦国的相国。诶,这张大哥,原先可是魏国人呢,这一回是挂了秦国的官印,回到自己的祖国招摇撞骗,到处挖坑,凭着一张巧嘴,无与伦比的口才,硬是成功的游说了魏老板,劝他割让了上郡十五县给了秦国。
至此黄河以西的魏国的疆土通通落入秦国人手里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啊,翻开史书,竟是秦国人攻取魏国土地的记载,隔几年秦国人就找魏国人一次麻烦,魏国人隔几年就吃一次大亏就。就像一个小媳妇碰上大流氓一样,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再加上多年征战,魏国几乎被啃得只剩下自己的都城大梁了,实在是凄惨无比呀。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大梁,这是一个著名的城市,战国时期为了争霸中原,魏国的第三位君主魏惠王,公元前三三九年把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在这里建成助攻。按照古人习惯的命名方式,通常呢都以一个都城来命名一块地方,魏国从那时开始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叫为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的那一段历史就是发生在这里。见梁惠王的时候,还发明了好多的成语,都是流传后世、妇孺皆知的。为什么要牵到梁呢?也估计是当时的魏王脑子进水了,认为这个地方是地处天下中心,离东周的都城洛阳很近。这样一来,进可攻、退可守,很容易就能完成魏国的霸业了。只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么一签就把原先自己安安稳稳守着的根据地给丢了,天下的中心也就意味着人家分分钟可以来打你。四战之地,到处防守、到处有漏洞,这日子啊没法过得安生了。
后面几代魏王估计也看到这一点了,所以历经六代君王一百三十多年都在不断地加固大粮城,这大凉城啊被修的是规模。我宏大、壮丽、雄伟、牢固的跟铁桶似的,史书称它为时任之城。什么意思呢?这一任就是古代的七尺或是八尺,在古代时计量单位一尺相当于现在二十三厘米,换言之,这一任就相当于现在一米五以上。
时任之城那算起来起码有十五米,那就相当于现在的五层楼这么高了,这在冷兵器时代,这已经是高得吓人的城防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国人也知道魏国不好打,要打他之前得做好其他的准备工作。
公元前二二五年,秦国打垮了燕国,在北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认为。这个时候搞定魏国已经是时候了。不过为了防止南边的楚国趁自己攻打魏国的时候,趁机打秋风占便宜,所以秦国人先派了王奔在楚国的北部地区和楚军干了一架,最后啊还是老王家的孩子够犀利,把楚军揍得鼻青脸肿,同时还占了十多座城,这一下让楚国人老实了很多,不敢乱说、乱动,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秦军就放心大胆的流着口水、摩拳擦掌的向弱不禁风的、可怜的魏国逼过去了。
公元前二二四年,又是这位王奔率领军队把魏国首都大梁团团包围起来了,尽管为国救寿的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哎。但最后这点骨头没有想象当中这么好啃的。魏国被欺负了这么多年了,早就做好了死守都城的准备了。这大凉城修得又高、又厚,而且更过分的是这个看了就让人直翻白眼的高大城墙之外,居然还有一道又一道纵横交错的水网。这水网有用啊,既可以作为城内的补给的大动脉,又可以成为有效阻挡敌人的天线。
最起码有一条,我城里的人不会渴死,什么时候都有水喝。按照传统的军事理论来说,打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太难了,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性。但秦军就偏偏不信这个邪,心想着反正现在我又不是耗不起你,也等不到援军,没人来救你了,我。
啊我等我也等死你,我用人海战术我也推倒你。结果事实证明,不信邪的一方最后也不得不信邪了,连围了几个月,连攻了几个月,这秦国人愣是没能把大梁城怎么样。原来设想当中想搓圆就搓圆,想按扁就按扁的美好愿望就此泡汤了。
城里的魏国守军这一下子舒畅了,看着城底下如狼似虎的秦军在这水、陆、空一体化的防御面前,变成老种了。嘿个儿哥那是精神焕发,天天在城门上晃晃悠悠,一边晃一边哼唧的,我得意的笑,我得意的笑。
这一下城底下的秦军可受不了了。哟吼,你们在城楼上一个一个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好,你把我们当透明的啊,不把村长当干部是吧啊你得意是吧?真以为没办法治你了,你小子,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
嗯,最后秦国人挠破头皮,想出个办法,分兵把魏国都城大梁周围的水网挨个控制住,全堵上了,只把黄河水和鸿沟水给引了过来。两股大水一交汇,直接贯向大梁城,搞了一处水漫金山。可惜呀,大梁里没有像法海那样的高手能够帮魏国人退水,再坚固的城墙跑下去也受不了啊。
三个月以后,铁桶一样的大梁被泡成了浮肿一样的大梁城,城里的守军都成了虾兵蟹将了。大势已去啊,到了最后,魏王眼瞅着自己死守下去,也是死?为了百姓划着小船、流着眼泪出城投降了,魏国就此灭亡了。
想当初这魏国也是赫赫有名的强国,是战国首富,是战国初期最牛的国家,当初也是三家分晋分来的。公元前四零三年建国,到公元前二二五年灭亡,立国不足两百年,但实际上它的历史要比韩国、赵国要辉煌得多。魏国是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当时魏文侯任用李逵等等名臣进行改革,起用吴起来带兵,国富兵强,以至于当时大。便天下无敌手,包括像是秦国、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都不是对手的。后来秦国用了商鞅变法,实际上就是偷用了魏国的经验而已。魏国历史上那些名人,包括庞涓呐、信陵君呐等等,他们的故事也是流芳百世的,只可惜这些优秀的东西没能传下去。对于魏国来说,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真正在思想里、根底里的那种强大,他们太缺乏了,从当初的不可一世,到决策失误、到处处挨打,到最后龟缩防守,魏国人只强盛了两代半,到了后来就是一步错步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