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喀秋莎在俄罗斯的含义 对俄罗斯有着怎样的情怀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这样一种武器它传承者苏军不死不弃,在面对敌人数倍于自己的火力任然奋勇冲锋的精神。它就是以苏军的著名歌曲命名的“喀秋莎”。当听到这首歌时仿佛投身于苏军那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之中,政委带着头拿着板凳奋勇冲锋在第一线。


带头冲锋的政委,在随后的冲锋中倒在了前进的路上

喀秋莎火箭炮(别名: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相较于其他的火炮,它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其正式型号是BM-13,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


参加阅兵的喀秋莎火箭炮

不仅如此,喀秋莎火箭炮的射速还非常快,一共拥有8条发射架,一共可以装填16发火箭炮,火箭炮的口径都在132毫米左右,16发132毫米口径的火箭炮,在10秒内就能完全发射了,要知道,在短短不到10秒的时间内,一个阵地被16发火箭炮覆盖,那滋味足以看出来有多猛了,电影里面150人的炮兵阵地被毁都算好的。

1941年7月14日,是喀秋莎首次登上二战舞台。苏军7辆喀秋莎隔着奥尔沙河,对着对岸德军占领的火车站,一轮齐射倾泻了112枚火箭弹。大批德军物资被炸上了天,德军士兵直接被炸蒙了。如此迅速、密集、猛烈的炮火,让德军误以为自己正在被一个师的炮兵火力猛烈袭击。


到这还没结束,苏军开着喀秋莎,从东到西,从斯大林格勒一路打到德国首都柏林。火箭弹划破长空的刺耳轰鸣,始终是德军不敢直面的阴影,德军也因此尊称喀秋莎为“斯大林的管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