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兰寿栽头最大的原因是品种因素,蛋种金鱼通病,因为各个鱼鳍短小并且没有背鳍所以容易出现歪,栽等现象。
第二,金鱼的原生鱼是鲫鱼,蛋种金鱼和原生鱼的区别比较大,变种越大的鱼缺陷必然越大,本来就是畸形产物,出现栽,歪之类的现象也就正常了。
很多鱼友在选鱼的时候会观察所谓鱼的中心点,重心点,头瘤大小来初步判断一条鱼会不会栽,我认为这是不严谨的,我们大家吃鱼应该都见过鱼鳔,鲫鱼肯定没少吃,都知道金鱼的鳔是分两段,有两个单独的气仓,本身设计就是为了调节前后重心的,所以鱼才会有可能向上游和向下游。所以说鱼的重心主要是受自身控制的,不存在因为身体结构问题导致重心偏离,当然也不是绝对,之后会说到这个问题。
另外至于说有的兰寿会出现静止侧屏的问题,第一有可能是鱼的状态不佳,但更可能就是如此,兰寿没有背鳍所致,所以也不必太过纠结,这鱼就是这样,到了晚上七扭八歪,鱼友就当做是兰寿可爱的一面吧。
就我个人饲养经验来说,既养过潘氏的小尾元宝,也养过大神推荐的大长身,养鱼的这几年来,买过的兰寿应该可以用几百只来算了,短身身体比例不协调四平八稳的不在少数,大长身前后比例一致,所谓的重心居中栽的也不在少数,就因为这个现象所以我才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直到后来研究金鱼增体的同时,了解到新陈代谢速率对金鱼发育的影响问题,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理论。
首先是新水加高温的饲养环境,会让鱼新陈代谢加快从而极速发育增体长大,但是问题来了,对于一条天生畸形的鲫鱼,本来自身身体就有缺陷(没有背鳍,体型混元,各鳍短小),因此它对于平衡的驾驭能力是薄弱的,过快的发育导致金鱼还来不及适应就发了一个大头,长成了土圆肥,所以失去平衡能力,栽头应孕而生。
然后是老水加低温的饲养环境,老水代表水质稳定并不是水质差,金鱼会新陈代谢变慢,加上水温低,鱼类就会自然的开始在体内蓄积脂肪,当脂肪过多就会挤压鱼鳔导致平衡调节能力失控,栽头甚至翻也就随之而来。
所以我认为,一条天生不栽的兰寿,只要注意拿捏好喂食,水温,来主动调节金鱼的新陈代谢速率,不急功近利(高温,新水,大食量过份刺激生长),不懒惰(合理换水,不要水清澈就半个月一个月不换水让鱼蓄积过多脂肪)的情况下,你的兰寿是不会栽的,不管它的身体比例如何。
中国金鱼千变万化,没有任何一个品种是因为它重心不居中而被放弃的,如果老祖宗也是这样选择,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金鱼不会有这么多的品种,你不会见到美丽的反翘蝶尾(反翘蝶比兰寿栽的几率大很多),也不会有短尾琉金(栽翻能手)等等。
最后我想谈一下对于这个问题引申出来的价值观问题,可能会触及很多鱼商,鱼厂的利益,说错勿怪。
现在市面上兰寿金鱼大概分两种,一种长身,尾巴偏大。一种元宝体型小尾。先确认一点到底是什么决定了金鱼的价值,我认为是一个品种成型的过程中饲养培育者花费了多少精力,多少代的选育,绞尽脑汁定向培养一些本不存在的体貌特征。这才是金鱼的价值所在。
说回到目前的两种体型,并不是说小尾元宝有多好,但是我在元宝体型上看到了培育者为了塑型尽量减小水体,减少水流,减少鱼的游动得来的土圆肥体型,理解到把大多数以尾巴大而飘逸的金鱼尾巴控制的小巧可爱,这些通过一代代选育和对金鱼饲养环境的注重得来的结果。
反观大长身,大尾巴,不能否认这是兰寿金鱼返祖的初阶表现,怎么得来的?为了加大产量并且缩减资金投入,上大水体比如土塘,这就又不得不说,真正的金鱼培育者是艺术家,而现今国内大多数的渔场只能是鱼农!
打个比方如果说十条鱼可以出一条品相可以的金鱼,如果真正的金鱼培育者,他的做法是通过不断选育还有研究自己想要的品种特征,是因为什么环境所致,然后加强对饲养环境的塑造,从而达到能不能十条鱼出两条成品,或者更多。鱼农的做法是如果十选一那么我就小池改土塘,十条鱼的饲养量翻倍,来用庞大的基数提高品质。这样做的金鱼不会有发展。
最后,很多人都说我较真告诉我存在即合理,我不否认,但是它只是对于资本来说合理。我的观点是有市场并不代表就有价值,一切风头过去,还能存留的才是真正有价值,值得珍惜的东西,切暂且珍惜。
但愿国内不只金鱼市场能够放下这种赚快钱的毛病,沉淀下来,慢慢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哪怕有一天你离开这个圈子的时候回想起来你曾留下过值得回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