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花叶为什么有白浆(植物上的白色沫沫是什么?)

在路过乡间小路时候,经常能够看见一些植物像中毒一样“口吐泡泡”。有时候这些白色而细密的泡沫还会随着时间变大,时间一长,还会像口水一样淌下来

难道植物真的会像动物一样中毒吗?还是真的如同传闻所言,是毒蛇爬过而留下的口水?今天早班机就和大家探讨一下。

揭开“白色沫沫”的神秘面纱

其实,植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在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它们会因缺少阳光、水分而枯竭,并不会像人类一样中毒。我们在植物上看到的绵密的白色泡沫,其实并不是毒蛇的口水。

那么这些“白色沫沫”是凭空产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其中是有一种叫做沫蝉的微小昆虫导致的。沫蝉是一个分布极为广泛的生物,全世界都有它们的身影。尽管,沫蝉本身只有5毫米至6毫米般的大小,但是它们的生存能力十分强大。

沫蝉喜欢生活在海拔100米至900米高的地区。然而人们并不是全年都能够看到沫蝉制造的白色泡沫,它们一般在6月上旬密集而频繁地出现在人类眼前。

沫蝉这种昆虫极富保护色它们体色能够融入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让人无法察觉。同时,沫蝉也是昆虫界的“新新一族”。为了更好地吸取植物的有机液,它们进化出了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的身体机制。

就比如沫蝉的头是朝下的,而尾巴是高高翘起的沫蝉的这种特殊的构造,不会因为吸氧不足而昏厥,反而使它们“造沫”得更起劲。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植物上那堆白色的沫沫是动态的,一直有源源不断的新泡沫从顶部冒出。

24小时吐泡泡的怪力昆虫

别看沫蝉小小的一只,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浓缩的都是精华”。这个小家伙能够持续24小时不间断地制造人类所看到的白色沫沫。当然,沫蝉也不是闲的没事干,制造泡沫“恶心”人类。

就像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样,沫蝉制造泡沫的过程,其实是汲取营养、积蓄能量的特殊方式。在这偌大的生物界,真是千奇百态。前有蚁狮“只吃不拉”,后有沫蝉“边吃边拉”

您还真别奇怪,沫蝉能够在每个地方都完好无损地生存下来,其实也是靠着这种机制。一是因为它的身体太小,只有几毫米,根本装不了什么东西。二是沫蝉习惯以“边吃边拉”的方式来保湿恒温以及预防天敌的侵扰。

因为,沫蝉不像人类一样可以通过随着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体温。它们属于变温昆虫在过冷、过热的环境中容易死掉。因此,沫蝉用自己产出的沫沫打造了一个安全恒温的空间。

沫蝉所制造出的这种白色泡沫,其实是它的排泄物

因为沫蝉吸食的是植物的有机液,不是什么固体物质,因此排泄物中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类似粪便一样的残渣。沫蝉进食时,肛门和腹部腺体会同时分泌出特殊的液体,再由隐藏于腹部的瓣不断地搅拌、晃动,进而产生类似蜂窝一般的绵密泡沫。

沫蝉的排泄物为什么会被误会为毒蛇的口水?

因为沫蝉喜欢“栖息”在一种叫做蛇莓的植物上,人们经常在“蛇莓”上看到沫蝉孜孜不倦堆积出的一泡又一泡“白色沫沫”中。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为这些白色沫沫就是毒蛇的口水。

同时,蛇莓这种蔷薇科的植物在1000米以下的丘陵生长,所处的环境也具备了松散沙土以潮湿的气温。这与毒蛇经常出没的地方高度重合。

实际上,毒蛇的腺体分泌的是毒液,只在捕猎或者攻击的时候分泌,然后快速喷射。

分泌加喷射这种方式,并不会产生绵密的泡沫。只有沫蝉的分泌物富含表面活性剂在沫蝉的吸食过程中,分泌物与水分融合,再加上特殊“瓣”的不断搅拌,才得以形成带有均匀小气泡的白色沫沫。因此,植物上的白色沫沫不是毒蛇的口水。

专吸庄稼的“寄生虫”

沫蝉不仅会频繁地制造令人作呕的“白痰”它还是名副其实的害虫、寄生虫。除了蛇莓,沫蝉喜欢吸食类似水稻、小麦等富含有机质的庄稼上。沫蝉吸食庄稼的过程,就如同寄生虫寻找宿主一样。

每经沫蝉疯狂吸食之后,这些庄稼就会因为营养和水分的流失而迅速枯竭。这给农民和粮食作物的产量带来极大的危害。

尤其是,沫蝉还有一个绝技那就是:跳跃。在昆虫界,沫蝉要是甘居第二的话,就没有昆虫敢自认第一。据了解,体重不到1克的沫蝉,轻轻一跃就能够跃出70厘米的高度。

厉害到了什么程度呢?拿人类来说,能够跳到2米就算是一个非常远的距离了。但这对沫蝉来说完全不在话下,因为就沫蝉的角度换算的话,它能够蹦到200米左右。这高度,足以蹦出半个东方明珠的高度了。

正是沫蝉这种强而有力的跳跃能力,使它们能够轻易地跳跃到水稻的顶部,吸食最嫩的汁液。在沫蝉的大量繁殖之下,一片水田里的水稻几乎都难逃其“嘴”,要不感染病虫害,要不枯竭致死。

世界千奇百态,昆虫的生存方式也层出不穷。没想到在黏着于一株株植物上的白色沫沫内居然还隐藏着一个“造沫马达”:沫蝉。毒蛇口水的猜测被否定,我们也得以窥知沫蝉这种昆虫的特殊头尾结构以及进食机制

虽然沫蝉看似无害,全年无休地“工作”甚至还让人有点佩服。但是不可忘记的是,沫蝉的族群严重地危害了水稻、小麦等庄稼的生长和收成,被农户比喻为“恼人的害虫”。对此,我们应该做出适当的农作物防治,把握好消杀的尺度,最大限度地维持生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