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行气是什么意思中医(针灸中的行气是指什么?与补泻手法有什么关系?)

所谓行气,是指针刺后在得气的基础上,使针刺的感应向一定的部位传导或扩散。《针灸大成》:“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就是说在远隔部位针刺时,要使气的感传放散到病变的所在,这种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称为“行气”,欲想行气,应辨别虚实,即脉的虚实、形体的虚实以及针下反应的虚实,然后施以相应的手法,才能更好地达到快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灵枢·官能》篇:“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就是针对不同的病情,施以适当的针刺方法,以导行其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指出的:“结则散之”,则是引气向四外扩散的方法。这些原则性的提示,目前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行气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逼针法

得气之后,如气不行或气行不远,可将针尖于得气之处,压住不动,术者应集中精神,意气于针,欲气上行,针尖应稍向上;欲气下行,针尖应稍向下,停留片刻,逼迫经气运行。应用此法,需患者密切配合,故应嘱其聚精会神地去体会针感是否向意愿方向传导。《席弘赋》指出:“逼针泻气令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说明使用逼针法的同时可配合呼吸补泻。

二、推气法

得气之后,如气不行或气行不远,可用拇、食两指将针轻轻提起,使针尖朝向意欲行气的方向,拇指向前均匀而有力地推捻针柄,当拇指达到指腹后横纹时,再轻轻退后,然后仍用力向前推第二次,如此反复施术直至针感到达远端病所为止。但推针时必须徐缓,匀整有力。此即《金针赋》所说:“动而进之,推气之法”。

三、按截法

得气之后,右手握住针柄,左手按压针穴上方,然后施行捻转、提插等手法,可使经气下行,反之,按压针穴下方,可使气上行。正如《金针赋》所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应用此法必须掌握好针刺的方向。若在病所下方取穴针刺时,针尖应斜向上反之,在病所上方取穴针刺时,针尖应斜向下,一般针体与皮肤呈40~60皮角为宜。这种方法在使用时还应充分地运用押手。

需要区别的是:气至(得气)、行气、补泻手法是针刺的三个阶段,下针即有“感觉”即是气至,使“针感”通向病所即是行气,若再施以一定的“纠偏手法”即是针刺补泻。这三个阶段有的可能需要手法来调整,但每个阶段调整手法的操作及原理都是不相同的,千万不可混淆一论。

《素问·调经论》说:“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又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还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其中所言之“补”、“泻”是针对“虚”、“实”,即“不足”与“有余”是不同病证确立的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由此可见,针刺补泻不仅仅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而且是针对虚实病证在治疗上的一种原则性的提示。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此,可以说调整阴阳的平衡是治疗的根本目的,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则是通过补泻手法来实现的。疾病的虚实是阴阳矛盾对立运动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而补泻手法则是促进矛盾转化的一种手段。《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所言之”针下热”、“针下寒”就是通过针刺技巧而产生的。这不仅说明补泻手法有其独特的作用,而且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灵枢·百病始生》篇:“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明确指出补泻手法,应根据患病机体的具体情况,即病理状态与机体的反应性来决定或补或泻。

针刺补泻手法,可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两大类。单式补泻是指基本手法的简单组合,即将其操作形式完全相反的手法结合在一起,以达到补泻目的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徐疾补再、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复式补泻是单式补泻手法的进一步组合,即将操作形式完全不同,而其作用相同的手法结合在一起,来达到补泻目的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