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哪一篇文章(《庖丁解牛》鉴赏)


庖丁解牛

【宋国】庄周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全文以厨工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庖,厨师。丁是他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这个寓言故事是通过厨师丁分解牛的故事来谈养生的道理。它说明世上的事物不管有多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后常用“庖丁解牛”作为神妙的技艺的典型。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物,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第一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作者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第三段,达于“道”境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即仅能看见牛的外部形态,与一般人无二;第二阶段是“未尝见全牛”,即认识到牛的内部结构并能将其视为可以拆解的东西;第三阶段则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下刀、运刀都可以避实就虚,得心应手。达于“道”境的外在表现就是一把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的刀,“刀刃若新发于硎”,特别是与良庖、族庖的用刀情况一比,高下立判;其本质原因则是“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尽管已经达于“道”境,但每次遇到筋骨错杂之处,依然会谨慎从事,心存戒惧,动作亦为之轻微迟缓;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也还是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

庖丁解牛,不仅是在解牛,也在解人生,牛象征着世界,刀象征着自己。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方能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