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顽固性口臭如何根治?1个温补脾胃第一方,帮你摆脱口臭困扰

脾阳虚,则口臭!

对于脾阳虚所致的口臭,《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解释,该书记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地上的水会变成天上的云,而天上的云又会通过下雨变为地上的水,周而复始,保持动态平衡。

在人体体内环境中同样如此,存在气机的升降出入,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一上一下,身体脏腑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转。

而脾胃又主运化受纳,饮食水谷需要在这里进行消化,消化的过程则需要有阳气来支撑,正如我们煮饭,如果没有火或者电饭煲插电后所提供的热量,饭就煮熟不了。

脾阳充足了,食物的消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气血等精微物质才可以产生,并输送到身体各处,滋养各脏腑。也才能有力量将消化过程所产生的“垃圾”、“浊气”等糟粕排泄出去。

若脾阳不足,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就会出现问题,气血等精微物质产生不足;另一方面,“垃圾”、“浊气”等糟粕不能往下输送出去,反而往上升,到了嘴巴里,就会形成顽固性口臭。这就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黄帝内经》亦指出,本应该往上走的清气,反而在下,则可致飧泄,也即便溏,大便不成形;本应往下降的浊气却往上走,则可致嗳气、呃逆、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口臭等症。

事实上,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缺少运动,不能化生阳气,加之饮食精细,嗜好生冷油腻饮食居多,夏季空调的过度使用等,导致脾胃阳气受到戕害,复加忧思劳倦伤脾,致使脾阳虚十分常见。临床所见,不少顽固性口臭的患者以脾阳虚为主要病机,或多多少少存在脾阳虚的问题。对于这一类患者,应重视脾阳的温补,方可治病求本,从根源上解决口臭的问题。

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脾阳虚衰,失于温运,则可致阴寒内生,所以,对于脾阳虚所致的口臭,应以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为主要治则。临床常用理中丸治疗该类病症。

理中丸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又名人参汤、治中汤、理中煎、人参理中汤。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其中干姜辛热,入脾经,能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为君药。党参(人参常常换作党参)补益中气,调养脾胃,为臣药。白术苦甘而温,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补脾益气,并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温补并行,以温热为主,使阴寒消散,阳气复振,脾胃得补,健运有权。传统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各种病症。该方为中医治疗中焦虚寒证的经典名方。《伤寒论章句》中亦将其称为“温补中土第一方”。

当然,如果脾阳虚严重,单纯用该方温阳散寒力道不够,于是后世医家一般加入温补脾肾之阳的制附子,用于脾虚及肾,火不暖土之证,或用于脾胃虚寒重症,扩大了理中丸应用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所述的配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最好不要照搬,而应该在辨证的前提下对症治疗。因为在个别的用药上,是需要变化调整的。中医讲究整体辨证,故用药也应一人一方,比如脾阳虚所致的口臭患者,若有气虚明显,通常需要加黄芪,茯苓,山药等健脾补气药;若体内湿气明显,则加桂枝,薏苡仁化气利湿;兼见湿热内蕴者则加蒲公英、半边莲等清热利湿之品。只有兼顾整体,标本同治,方可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