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寇丹个人资料(与老茶人寇丹先生的交往点滴)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张顺发、寇丹(左二)与夏春锦

缘起于书

在大家的印象中,寇丹这个名字始终和茶文化联系在一起。而我最早知道他,也与此相关。

那还是在湖州求学时,记得某年与二三同窗闲暇时去寻访杼山上的陆羽墓和三癸亭,在几处碑文上就见到“寇丹”二字。当时虽不了解其人其事,但隐约能感受到他的热忱与文心。只是不曾想到,离开湖州后,地理距离的渐远反而留足了彼此走近的空间。

真正与寇丹先生交往,是在我定居桐乡后。那时我操持的读书民刊《梧桐影》已编印了几期,颇引来各地读书人的一阵喝彩,这其中就包括湖州的徐重庆、张顺发等师友。查阅日记,才记得那是二〇一四年十月份的事,九号那天,徐重庆来电谈事,“说起寇丹,嘱咐给他寄一套完整的《梧桐影》”。杂志还没寄出,次日就收到了寇丹先生先寄来的快件,内装签名书一册、亲笔信一通,以书会友,这位年纪与我祖父相仿的老前辈在后生面前竟没有一点矜持的样子。书是三四年前出版的《湖州土话》,前勒口有“作者介绍”,仅简明的三两句话:

寇丹 男 满族

一九三四年生于北京,无党派宗教,一生平安的老百姓。

寇先生此时已年届八旬,一介书生以这样的高龄而能“一生平安”,且以此为人生快慰,此细节最能见其趣向性情与人生智慧。而“生于北京”的这位“满族”人,却要来谈江南的“土话”,不仅行文幽默风趣,格物致知亦体贴入微,令人颇有些意外。

信中是这样写的:

夏春锦先生:

您好!

湖州的张顺发先生来访赠我一册《梧桐影》,拜读之后非常喜欢。觉得湖州市却没有一本类似的出版物,深感事在人为,什么事都要有热心的人去做,才有凝聚力。我虽不是湖州人,但在湖州也住了五十多年。贵刊中一些人、事也是熟悉的。例如鲍月景先生,一九六一年嘉兴地区开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书画展,我是布展人之一,就见过他。文中提到石门青年吴稚农,这位青年就是今天的吴蓬先生……寄奉拙编《湖州土话》一册。方言与土话有别,我编辑的是土话。

编祺

寇丹八十一于二〇一四重阳

信的语言很平实,所提到的人和事均出自其本人的所见所闻,实实在在,没有一句是放空的话。而初次来函,就能坦诚相见,言无不尽,这又是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

随着交往的加深,一位多才多艺而又率真慈祥的老茶人形象才渐渐清晰立体起来。记得我在回信中替本地一位也在探究土话的朋友索要一册《湖州土话》。几天后即收到其寄来的一包书,除加赠十册此书外,还有一册茶文化研究的专集《探索陆羽》。信中交代,“《湖州土话》十册,请您分赠”,出手何其大方!关于《探索陆羽》,又说:“是应邀参加澳门的书香文化节时的一本书。其中有几篇译成日、韩文,《……基础》一文作为韩国大学的文科课文。在我来说,全是一家之言,例如‘西江水’至今有人坚持说是他家门口的河。学术是先学后术,然而眼下不少人却是先术而后学,不学也不一定了。造成不好的学术研究风气之后,大量的伪文化、伪学术也大量出土,这是我们这些暮年之人的一种无奈。”

之所以要援引这最初的两通信,除了言而有物外,还可从中看出写信者始终冷静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我以为这是老年人身上最难能可贵之处,他们以历练的一生,对世事洞若观火,实在可以为年轻人拂去种种迷障而少走许多弯路。

相知于茶

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相识两年后的那个夏天。当时我陪一位北京回来的朋友刚好有湖州之行,办完事就特意请张顺发先生引路,前往其府上拜会。

在此之前,张顺发多次在电话中提到老人经常说起我,言语中流露出想要见上一面的希望。我因平时难得去湖州,这一次得了朋友之便,终于得遂所愿。

那时老先生的身体已大不如前,前一日刚出院,腰间还吊着一个输尿袋,行动虽不便,但仍强颜欢笑,对来客报以十二分的热情。坐下后,他亲自给众人一一斟茶,并无一般的“功夫”架势,从稍后的交流中才得知他是极反对那种做作式的所谓“茶艺表演”的。

此行我们还打算去医院看望徐重庆,话题于是就从二人的相识说起。他们曾在一个单位,结伴去过绍兴看鲁迅故里。他们去了鲁迅纪念馆,回旅馆后徐竟倒床号啕大哭起来。寇不解,问其故,回答说纪念馆里展出一张《越铎日报》,旁边有一张文字说明,希望有该报的人和纪念馆取得联系。徐说自己曾经拥有完整的一套,却被浸到水缸里泡烂了,如今想起,按捺不住,唯有痛哭。从此,寇丹对徐刮目相看,彼此交流愈深,就成了莫逆之交。

闲聊之时,寇先生以好茶待客,时时斟饮,话题自然地转到茶道上。他对当下的所谓茶艺之种种深表不满,坦陈现在的茶艺小姐以穿得少吸引眼球,亦对叫几个和尚倒茶就叫禅茶不以为然。众人借机向其请教茶道之义,于是老人手里拿起茶壶边给大家斟茶,边说就在倒来倒去之间,有些人拿得起,却放不下,取舍进退之理全在这当中。

寇先生还常以“一片茶叶”自喻,自谓“人生最好是茶缘”,自勉说:“合则聚,抵则避;少是非,吃茶去;颂毋喜,谤无辩;平常心,茶中练。”此即是他从茶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他的金句还有不少,茶言茶语,耐人寻味,都是从漫漫茶味人生中得出的体悟。

后来又带过两批茶友慕名去叨扰,一次是全国各地来的茶人,寇先生仍少不了以好茶待客。当得知大家是要到长兴去参加茶文化活动时,他边冲茶边讲起岕茶的历史,据他介绍此茶明代时最盛,即产于长兴和宜兴两地的山林之间。历史上的茶文献中多有岕茶的记录,寇老认为岕茶是我国茶文化史上从团茶到散茶的过渡,尤为文人学士所喜爱,故又称名士茶。如今长兴一地一年只能产岕茶三百斤,有一位茶农知其所好,遂每年都送他一点解颐。当我们得知杯中便是此物时,不禁感叹自己也做了一回陆羽、卢仝式的名士,唯觉两腋清风生。

夏觅梧桐影,春嗅梅花香。 寇丹 绘

淡茶有味

寇丹先生潜心研究茶文化,深得其中三昧。他不仅精于茶道,还能绘茶画,刻茶壶,写得一手有筋有骨的文人字,就连文学创作也不自觉地以茶事茶人为素材。

就拿他的字来说,那种筋骨,不就是茶形茶相的投射吗?字如其人,人书俱老,别有一种风神在。我曾先后请他写过几回字。第一次是请他为《梧桐影》题写刊名,他很快就寄来了快件。除了有他写的书和刊发有人家写他文章的刊物外,还另赠我一帧小画和一小包茶叶。画上是一位仙风道骨的执杖长者,翘首天外,做仰观之状。有题词曰:“夏觅梧桐影,春嗅梅花香。人生常如此,何惧阎罗王。乙未元宵后一日,随手瞎涂,窗外阴冷,颇思艳阳。”文士雅趣,是难得的触景生情之作。茶为“野茶山花一路香”,属武夷岩茶,包装上的茶名为寇丹所题。此外还夹带有小纸片两张,一张贴于茶叶袋上,写道:“这一种是为我特制的茶,非卖品,只做了二十来斤,送茶友一品。冲泡时用盖碗或壶,100℃水。”我特意用从景德镇带回的一套瓷器茶具冲泡,果然芳香馥郁,风味绝佳。

还有一次是二〇一八年,我将二〇一二年的日记编印成册,邀请了四位师友分别抄写元代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诗置于卷首。按书家年齿,请锺叔河先生抄了《春》,请寇先生抄了《夏》,两位耄耋长者的法书着实为这册自印的小册子增色不少。

寇先生的字很受茶人的欢喜,与之结缘无不想得其片纸以存。本地一位与他有师承渊源的晚辈茶友不仅请他题写了茶庄招牌,还获赠“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的寄语。他因欣赏贵州的一味山茶,曾为之题名,此茶便从每斤一千元瞬间涨到了三千元,区区一例,便可看出他在圈内的声望了。

寇老一介布衣,茶慰平生,他把书斋命名为淡茶斋,以为淡而有味才是人生至境。他尝言:“人这一辈子,得喝三杯茶,第一杯甜茶,人生下来,大凡都无忧无虑;第二杯苦茶,人有了一定成就,烦恼就多了,意识到生活不易,需经坎坷与磨难,正如武夷山大红袍,苦后晚来甘;第三杯淡茶,心中淡然、圆融,处世和谐,凡事皆然。”他的《寇丹随笔》中收录有一篇《向“淡”字要康乐寿》的短文可为注脚:“‘淡’不是平淡无味百念俱灰,而是有收获、有取舍;不是凡事忍气吞声,而是会换位思考,有容乃大。”

他还说:“每个人都可以做一片茶叶,终身奉献。因为茶叶从生到死,它被社会的激流冲泡,然后贡献一切,你才把它倒掉,回到泥土里,它又腐化,成为培养其他植物的营养。”

寇丹先生的一生,寄情于茶文化,物我两忘,为此结下了世间诸般的好茶缘。他晚年热衷于中外茶文化交流,被韩国有关机构评为首批十二位“世界茶人”之一,还荣膺“世界禅茶文化贡献奖”,是目前国际上仅有的五位获奖者之一。

如今虽遽归道山,但正如他给人题词时写的那样:“最是茶缘好,人走茶不凉。”他那种自甘淡泊,忧乐圆融,甘做“一片叶子”的茶人精神将一如幽远的茗香,长久留驻于爱茶爱生活爱文化的人们的忆念中。

谨以此文,表达我对他的真切悼念。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