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关于韩非子《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单从《史记》描述来看,韩非子也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历史人物,生前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韩非子之所以被选中,的确是因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说超越了很多人,甚至秦制的创立都与他的思想有关。
关于说韩非子是法家只是后世的说法,其实韩非子的老师是儒家的荀子,其思想来源更多的是《道德经》。
韩非子曾经师从于儒家的荀子。但是,他并没有将儒家的仁义继承下来,而是把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的很多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实用有效的法家思想。从韩非子写的《喻老》、《释老》中可以看出韩非子的思想源于《道德经》的启发。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小国寡民”。
韩非子虽然认可“无为而治”的思想,但是,他认为认为“时异则事异”。国家治理的目标应该是“富国强兵”,要想富国强兵,就要利用“法、术、势”这些治国手段。君王应该使用法制、权谋之术、威势来统治国家。君王就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善于使用统御大臣的权谋之术,有强大的威严。臣民做了好事就重赏,做了坏事就重罚,这样人们才会不敢做坏事,只做好事。使用这些手段国家才能统一由国君指挥,国家才能走向兴盛。
老子说:“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
这句话本意是:上德之人并不向别人宣扬自己有德,总是向外宣扬自己有德的人,没有多少道德。
韩非子曲解地继承了老子这一思想,认为上德之人是不讲德的,人与人之间只是利益关系,人人都在追求利益。所以君主应该用利益引导臣民,用对有贡献者给予官爵或财物的奖励,做坏事给予重罚的制度来促进国家的发展。
老子的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这句话的本意是:鱼脱离水就是走向灾祸,鱼儿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和禁令,不能轻易用来吓百姓。韩非子误以为老子是讲保密工作,所以提出“语以泄败,事以密成”:泄露机密会引起失败,保密做得好,事情才能成功。不过这样解释,似乎也能解释的通。
这里我们不必深究韩非子的具体思想,因为韩非子的思想对秦制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解释秦始皇的时候专门来分析韩非子思想。
司马迁实际上对韩非子的是深表同情,我们就专门来谈谈韩非子的死因。
《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均有记载,但是死因各不相同。
《史记》当中说,韩非子是李斯害死的,理由是李斯嫉贤妒能,在于韩非子归顺秦国之后,李斯担心韩非取代自己的位置。
妒贤嫉能的历史事件很多,比如晏子嫉妒孔子,比如管仲嫉妒开方,比如庞涓嫉妒孙膑。所以,似乎说的还算合理。
实际上,韩非子到秦国并不是归顺秦国,而且他的死,完全是自找的,这是《战国策》的看法。
韩非子是韩国公子,老师是大儒荀卿,同学是李斯,在诸子百家中,韩非子是出身最好的。
韩非子虽然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李斯,但是,韩非子毫无疑问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当他看到韩国国力不够强大,就经常给自己的父亲提建议,但是他父亲并不认可他的观点。就像现在有些富二代在国外学习点先进的管理经验,回国后经常拿这些管理理论参与企业管理中,但老董事长并不认可所谓的先进的管理理念。
不被看好的韩非子自己著书立说,写《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虽然韩王不看好韩非子,但是秦王嬴政看了韩非子的文章,就非常感慨的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王政十四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那个时候韩非子的父亲已经去世,韩非子的哥哥继位,担心秦国战胜赵国之后,会攻打韩国,因此赶紧派弟弟韩非子入秦,进行外交斡旋。
不知道是秦王看中了韩非子的学问,不想放韩非子回国,还是因为被当成了人质,韩非子就这样留在了秦国。
秦国攻打赵国不仅没有取得胜利,自己的主将都叛逃了。赵王迁立刻派出使者,游说列国,希望能号召他们一起攻秦,并很快得到楚国、魏国以及燕国的响应。
韩王安也积极与赵国联系,准备参加反秦联盟。
面对四国联盟,秦王专门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
秦国的一个叫姚贾的客卿说:“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
他想用三寸不烂之舌,拆散四国联盟。
秦王嬴政也没有别的好办法,于是“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派姚贾出使这四个国家,进行和平谈判。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姚贾居然成功了,不久之后,四国派使者入秦,纷纷表示他们不会攻打秦国,并世世代代保持睦邻友好的关系。
秦王嬴政立刻拜姚贾为上卿,赏赐千户。
韩非子不知道是因为啥原因,竟然向秦王嬴政建议杀死姚贾。
韩非子给出的理由是:其一,姚贾出使期间,利用秦国的钱财和列国君王交好,显然,是假公济私,对大王不忠;其二,姚贾是魏国门官的儿子,曾经辅佐赵王,又被赵王赶走,他出身下贱,人品卑劣,这样的人当上卿非常不合适。
秦王嬴政信了韩非子的话,就质问姚贾,姚贾回答道:“列国是看在秦国的面子上才巴结我的,倘若我对秦国不忠,便什么都不是,他们还有巴结我的必要吗,至于出身,百里奚、范雎还不如我呢,但他们的贡献,秦国能忘得了吗?”
嬴政一听,觉得姚贾说的有道理。如果姚贾没问题,那就是韩非子有问题了,所以最后“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总之,韩非子是被杀掉了。
这种说法记录在《战国策》中,但是和《史记》说法不一致,哪一个更可信呢?也许都不可信,但是后来的史学家对韩非子的评价很有意思。
韩非子死的最为不值,所以,历来的史家都表示同情。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司马迁的意思是韩非子写的《说难》头头是道,为什么自己在具体实践上却失败了呢?
《说难》主旨是韩非在游说人主方面的有效方法可归之于三句话,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韩非子自己明明知道游说人主有“七危八难”,但是为什么还要去劝说秦王嬴政除掉姚贾呢?
杨雄认为,韩非子的错误在于韩非子向嬴政的建议虽然是遵循道义,到那时不符合嬴政的心意。“游说他人却不遵循道义,这是值得忧虑的。如果遵循了道义却不合他人的心意,便不必担心了。”
司马光的看法非常另类,他认为韩非替秦国出谋献策,来消灭自己的国家,目的是来实现自己的主张,这是罪不可赦,所以韩非子不值得怜悯!
但是,这里的前提是韩非子给秦国出谋划策了。《战国策》和《史记》都没有这样记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记录不知道依据是什么?
韩非替韩国出使到秦国,趁机上书游说秦王:“现在秦国的土地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下达赏罚严明,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我冒死希望拜见大王,陈说用来打破各国合纵联盟的大计的办法。大王若真能听从我的意见,那么,您如果一举不能将天下的合纵联盟拆散,赵国不被占领,韩国不被灭亡,楚国、魏国不来臣服,齐国、燕国不来亲附,霸主的功名不能成就,四周邻国不来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实的人。”秦王读后,心中喜悦,但没有任用他。李斯忌妒韩非,便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要为韩国着想,而不会替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现在您不用他,却又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放他回去,这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依法杀了他。”秦王认为李斯说得对,便把韩非交给司法官吏治罪。
韩非子总之是被杀掉了。不管是死于李斯的嫉妒,还是死于自己的作死,都是后人的猜测。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韩非子被杀实际上是秦王嬴政的本心。
秦朝崛起可以证明韩非的意见和建议是正确有效的,但是韩非子是作为使臣去的秦国,并不是像苏秦张仪那样专职的纵横家,所以他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值得怀疑。就像郑国的“疲秦计”,谁知道韩非的建议是不是一个阴谋?何况韩非迟早是要回到韩国的,如果韩国按照韩非子的意见和建议,韩国能不能富国强兵也很难说,尽管韩王并不同意韩非子的想法。
屁股决定脑袋,不是脑袋决定屁股。实现主张需要一定的时机,韩王不同意韩非子的主张是因为韩国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秦王当时虽然认可韩非子的主张,但是秦国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韩非子的错误和失败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