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历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难,都是因为佛儒道三教之争吗?

“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这四位皇帝都曾发动过毁灭佛法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受打击,佛教史上把这四次合称为“三武一宗法难”。

基本结论:三武一宗发动灭佛运动,原因各不相同、每次的动机也相当复杂,虽然都能看到儒道两教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世俗皇权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及国家经济实力,自上而下发起的大规模行动。

北魏太武帝灭佛

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徭役、租税,而北魏太武帝立志要统一北方,壮大经济、扩充军队,与佛教的发展形成了尖锐的利益冲突。

另外,太武帝信奉道教,不仅设立了天师道场,还自称太平真君、亲受符箓,改年号“太平真君”,十足一个道教徒。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当时太武帝的宠臣崔浩当了大司徒,又结识修持五斗米道的寇谦之,两人一起信奉道教,相互阐发学习,每次喝茶论道,无不欢欣鼓舞,深得老庄三昧。在寇谦之的鼓动下,崔浩上书太武帝,推动灭佛运动,正中太武帝下怀。

从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开始,灭佛运动持续了6年时间,长安的沙门被诛戮,天下经像被焚毁,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无一幸免。直到450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令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很多民众为了躲避苛役重赋和动乱局势,相继信奉佛教或进入寺院成为佃农。鼎盛时期全国的佛寺超过了5万座,僧、尼数目不低于400万之巨,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分之1,明显跟中央争利。这促使国家政权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后,虽然周武帝个人十分推崇宗教思想,但是更看重世俗权力。于是针对全国宗庙推行了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重新还俗,大大缓解了北周的财政压力,推动北周快速扩军。

唐武宗灭佛

从唐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奉佛骨于法门寺开始,到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时仍持续尊崇佛教,僧尼数量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唐宪宗的时候,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就极力反对佛教。为了抑佛,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把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主线,以便与佛教各宗派的传法世系相对抗。韩愈的言行让宪宗很是不喜,盛怒之下欲处韩愈以极刑,最后把他打发去做潮州刺史,眼不见心不烦。

唐武宗继位后开始灭佛,始于会昌初年(841年),到会昌末年达到高潮。僧尼不论有没有度牒都要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都销熔铸钱或铸为农具。灭佛的结果是“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人;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缴良田数千万亩,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会昌法难给佛教以沉重打击,寺院经济被剥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遭毁,大量经籍散佚。

净土宗六祖

有唐一代释、道、儒三教都很繁荣,相互竞争也很激烈,并且出现儒道合力排斥佛教的现象,但到中晚唐时期三教的相互融合吸收取代排斥竞争成为主流。

后周世宗灭佛

在几次灭佛事件里,后周世宗的灭佛影响十分深远。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在整顿佛教的同时保留不少寺院与僧尼。

之前整个佛教已经是勉强维持的阶段,在周世宗灭佛之后,更是萧条。在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争已不像过去那么尖锐,争斗也不像过去那样明显,规模都比较小,三教教义相互渗透融合,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更进一步。

又到了总结的时候

从历史上看,三武一宗的几次法难确实有儒佛道三教之争的影子,但如果说主要由教争引起,则与历史相去甚远,是非常肤浅的认识。历次灭佛的根源,还是因为当权者巩固统治、加强国家经济财政实力,根本原因是出于经济考虑。

经历几次大规模的灭法运动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受到严重打击,汉传佛教八宗只有净土宗和禅宗还能持续发展,禅宗因为自耕自食的教规,在劫难里损失最小,最终得以发扬光大,在汉传佛教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