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的节日中,3月12日,植树节!时下逐渐沦为国人最无感的节日!
您只知道的植树节
3月12日,国人的直观感受,仅此而已?
您不知道的植树节
前世-标记/计程,历史1400年
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韦孝宽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
今生-爱林/造林,始于1915年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上的最出名的人工造林壮举-左公柳
1866年,同治年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公奉旨赴西北平叛。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据称,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
大将筹边未肯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是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乡杨昌浚,途径甘新大道时看到一路湘军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植拂云霄,触景生情,深有感触而写下的诗句,称赞了左公在西征期间动员湘江子弟在沿途广种榆柳,绿化边陲,开花结果的壮举。如今,在新疆一带,仍然能见到左公当年经略西北的历史印记!
中国是人工造林最多国家-占到世界人工造林50%或者三分之一
这些年来,中国国土绿化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中国林业,特别是人工造林,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所做贡献巨大,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积极发展和严格保护森林,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中国人工造林每年以700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使中国人工林保存总面积达到11.8亿亩,人工林年均增量和保存总面积分别占世界的53.2%和40%,居世界第一。
植树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千秋万代!然而作为国人来讲,植树节!时下逐渐沦为最无感的节日!小编分析,可能存在如下几个原因:
一、缺少参与感!植树节渐行渐远!
如今城市土地越来越稀缺,寸土寸金,市民没有种树的场地。放眼望去,到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从城市规划和管理来看,道路绿化、公园绿化都有专人管理,市民不能随意参与,另外家家住在高层建筑里面,社区景观都是物业公司维护,居民也不能随意改变。而大片的人工造林,属于国家专项整治工程,更是无从参与。因此缺乏参与,使得植树节离大众渐行渐远。
二、没有仪式感!互动少!没有文化符号!
大家都知道,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是仪式感十足,具有自身的独特强烈文化符号。比如清明节祭祀;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团聚……这些活动非常有形式感、仪式感、带入感!所以大家容易互动起来,乐于参与进去,并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和熏陶。而植树节,除了需要场地、工具支持外,需要到户外,属于户外体力劳作,因此在仪式感上、文化符号上缺乏共鸣。
三、中国院落居住和邻里文化日渐稀薄
“院子”、“同宗族居”,“院落和谐邻里”,堪称农耕文化最骨子里的中国,一直是中国人文的最具象存在。记得小时候,不管是机关大院、农家小院,都喜欢栽花种树,芬芳四溢,生机盎然。每到傍晚,繁星闪烁、蛙声虫鸣,是中国人劳作一天后最惬意的时刻。家家户户的老人、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在大树下纳凉、喝茶、看星星、摆龙门阵、织毛衣、唱歌跳舞、滚铁环、打陀螺……大树下,成为人们活动的中心。中国喜欢大树,喜欢种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便一代代传承下来啦!不仅院子里种树,房前屋后种树,村头种树、大路种树……桃树、梨树、李子树、石榴树……种树曾经是中国人最为普遍参与也是最乐意的一件事情!
如今,高层建筑风靡全球,邻里文化日渐稀薄,院子、种树成为一种奢望、一份压在心底的远去的情怀!植树节,遭冷落!最无感也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