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中国奥运之父 他不但是周恩来的老师 还是张学良的偶像


最近,大家的微博朋友圈应该都被韩国平昌冬奥会刷屏了吧。

除了在短道速滑上中国队又被黑、集体食物中毒、中日韩三国网友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骂战以外,更让咩咩这个花痴少女关注的,当然是羽生结弦这位可爱又帅气的小哥哥啦!

啊呸,其实咩咩更关心的,是咱们中国队的表现啊!

中国人参加冬奥会的历史其实并不长,直到1980年才第一次派出代表参加了第13届冬奥会,斩获首枚金牌是2002年的事情了。

相比之下,咱们参加夏季奥运会的历史可久远得多,早在1932年,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就代表中国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成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

而他之所以能参加,都应该归功于一个人——张伯苓。

01

张伯苓的头衔有很多,他是中国奥运之父,最早将“奥林匹克”的概念带入中国,最早发起申奥活动,也主导了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他是南开大学的创办者,一手建立了整个南开教育体系,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创办者”;

他是周恩来最尊敬的老师,更是驰名中外的教育家;

此外,他还是西方戏剧和音乐在中国的最早倡导者、体育教育的先驱···

他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誉博士,也是南开大学的校长,更是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可以说,一个读书人所能到的巅峰,他都做到了。

但其实,一开始,张伯苓是一个军人。

他出生在清朝末年,列强入侵、家国离散,有志青年无不思忖救亡图存之道,15岁那年,张伯苓响应时代号召,考入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考试次次名列前茅,四年学成后,他被派往威海卫北洋舰队实习。

北洋舰队官兵

时值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在日本的坚船利炮下全军覆没,张伯苓虽未参与战争一线,却亲历了受降仪式。

受降的场景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感到分外屈辱,更让他满怀激愤。

战败后,因为水师再无船只,他闲居在家一年,娶了房媳妇,没想到,这个媳妇久患痨疾,大婚五日后便去世了。

事业家庭的双重打击让他几乎要自暴自弃,好在一年后,他终于接到通知,被派往重新组建的同济舰服役。

北洋舰队时的张伯苓

本以为是事业的新起点,却没料到是又一重打击。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张伯苓眼睁睁看着船舰上日本的太阳旗被降下,升上大清的龙旗,第二日又被降下,换成了英国的米字旗。

这算是清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失地,又拱手让给了英国。

张伯苓看到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心灰意冷,认为海军救国无望,申请退役,回家当了教书先生。

02

弃军从文,他转换观念,认为“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

回乡教书的时候,他认识了当时天津有名的书法家严修,两人志趣相投,开始了共同办学之路。

当时那家只有6个人的私塾,便是后来享誉中华的南开大学的滥觞。

清末的私塾,虽也教授新式学问,却依然以四书五经为主,张伯苓很不满。

日本能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强大起来,张伯苓认为与他们的教育分不开。

1903年,趁着学堂暑假,他东渡日本取经,极大地开阔了眼界,深受启发。

回国后,他就和严修商量着,合并两家学堂,成立“私立中学堂”,也就是南开学校的前身。

严修与张伯苓

1917年,张伯苓又前往美国考察,回国后着手开办南开大学。

但办大学与办中学堂不同,这需要一大笔经费,张伯苓白手起家,经过多年发展,虽已成为了天津小有名气的乡绅,但筹措一所大学还是远远不及的。

为了筹钱,他一点一点地去募捐,到处举行演讲、义卖,甚至因此得了个“化缘和尚”的外号。

天津的乡绅们一看到他,就要开玩笑:“张校长又来要钱了。”

但张伯苓并不以为意,他说:““我虽然有时向人请求捐款时,被拒之门外,的确有辱颜面,但我并非乞丐,我是为兴办教育而化缘,并不觉得难堪。”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9年,南开大学终于开办,当时北京、上海的新式学校都只开设文、史、法等科目,南开大学却学习西方大学,特设理科和商科。

南开早期建筑

时局动荡,连国立燕京大学都因资金缺乏付不出教师薪资,难以为继,南开大学却凭着“化缘校长”一趟趟出入教育部大厅、一家一家敲开乡绅的大门、一场又一场的募捐演讲,获得了资金,陆续开办了南开女中、小学部和重庆分校。

“南开,难开,越难越开。”这是张伯苓的口头禅。

张学良

03

张伯苓能办成南开,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张学良。

据说,两人相识于张伯苓的某次演讲。

那次演讲的主题是“中国之希望”,张伯苓年届四十,口若悬河,慷慨激昂。

“每个人都要自强,只要人人有了自我,中国就亡不了···”

这番演讲词在听众席上爆发阵阵掌声,也鼓舞到了台下坐着的张学良。

那时,张学良还是仅有16岁的翩翩少年,家世显赫、人人追捧,但他却陷入无端的愁苦烦闷之中,用现在偶像剧的套路,就是“我虽然有钱又有权是个高富帅,家里有皇位等着继承,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张伯苓的那句“中国不亡吾辈在”,一下子就敲响了张学良脑海中的一根弦,拨云见雾。

多年以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半生再被放出,面对记者提问“先生在年轻时受谁的影响最大?”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张伯苓先生!”

那次演讲后,张学良和张伯苓相识,两人竟相当契合,成了忘年交。

张伯苓要办南开,张学良不假思索就掏出20万银元,后来又不断捐资,甚至将东北军在天津小站营地的千亩稻田交给张伯苓出租,租金全归南开办学。

后来,张伯苓又帮助张学良成立东北大学,推荐得意门生任教、将得力助手借给张学良办校。

由于东北大学多方面学习南开经验,效果卓著,沈阳媒体报道:“南开精神已由白河之滨移来辽河之滨了!”

04

在教学理念上,张伯苓总是独树一帜。

他极力提倡素质教育,在音乐、戏剧、体育上全面发展,尤其看重体育。

还在办私塾时,他就很看不惯士大夫那种宽袍孱弱的样子,他搬来两把木头椅子,当中放根长棍,让学生练习跳高。

后来办了学校,有了设备,他更加重视体育锻炼,曾说:“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寻求富强救国的办法,有人提出了“强国必先强种”的理论,搞西方种族优越论。

日本就是这样,“文明开化”提倡日本女人和白人男子结合,改良黄种人的基因。

张伯苓却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他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贫、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

张伯苓在校运会上

因此,无论南开的教育经费如何捉襟见肘,体育上的投入永远是最大的。

上世纪20年代中期,南开在校生不过千余人,却有15个篮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3处器械场,以及两个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

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就是雷打不动的体育课,所有的学生都要到操场集合锻炼,考试不及格的人还要“特训”。

无论学生的学业有多优秀,体育不合格,都没法毕业。

正因为对体育的重视,也让张伯苓对奥林匹克格外关注。

早在1907年,他就在学堂运动会上发表演说:“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希望。”

他还参与创建了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亚运会前身),促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洲际竞赛;

他发起创建的发起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一员;在1945年,他还参与发起了中国人举办奥运会的活动。

刘长春

在中国的奥林匹克道路上,最不能忽视的便是刘长春代表中国参赛,张伯苓说服了国民政府,并亲自替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张学良在此事中也出力不小)。

虽然刘长春并没有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名次,但这是中国人向奥林匹克迈出的第一步!

刘长春出征归来,张伯苓悬腕提笔,激动写下:“智力竞新,强国之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道:“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前表达的梦想。”

05

除了体育,他对学生的其他素质教育也非常关注,尤其看重人格教育。

有一次,他看见一名学生吸烟,连手指都被熏得焦黄,可见是个老烟枪,于是出言批评。

那名学生却反驳道:“先生你不也抽烟吗?怎么说我呢?”

张伯苓沉思后,说:“你的问题提得很好,现在我宣布马上戒烟。”并当即折断了随身携带的烟杆。

从此以后,南开的学生,再没有吸烟的,张伯苓也终身不再吸。

有这样以身作则的校长,学生想不成材都难。

平时,张伯苓就很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刚开始办学堂的时候,他很爱叫学生去家里吃饭,顺便显摆夫人(续弦)王氏的手艺。

南开中学办起来后,学生越来越多,他心痛地大喊:“家里都被你们吃空了!”

等到大学落成,他就再也不提请吃饭的事儿了。

张伯苓的学生中,有一位不能不提,那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前排左一)在南开中学课堂上

周恩来刚刚考入南开中学时,不过是个清贫小子,张伯苓主动免去他的学杂费,还关照他做一些抄写、镌刻的杂事挣零花。

周恩来常去张伯苓家中,两人对坐长谈,唾沫横飞;在学校,张伯苓又引导他参加曲艺社,广交好友,陶冶情操。

可以说,张伯苓对周恩来一生价值观的养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两人相交近40年,于私,是师生情谊;于公,属团结统战范畴。

南开时期的周恩来

解放战争后期,张伯苓任南京国民政府的考试院院长,深居简出、苦闷至极,周恩来特地请友人关照他的安全。

在蒋介石的多次相邀下,张伯苓决定去往台湾,是周恩来写了一封短信:“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

“飞飞”是周恩来在南开上学时使用的笔名,这封信,打的是感情牌。

张伯苓接到信后,立刻拒绝了蒋介石同趟飞机去台湾的请求,留在大陆。

06

在南开,张伯苓有个外号,叫“巍巍大校长”,不但是因为他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更因为他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然而,这位巍巍大校长也有受人质疑的时候,1924年,南开学生宁恩承在校报上发表《轮回教育》的檄文,批判张伯苓泥古不化、脱离实际。

原来,当时南开学习西方教育体系,老师大多有留洋背景,教材也有很多是英文,连解剖的蚯蚓都要从美国进口,全盘西化,宁恩承写道:“学问吗?什么叫作学问!救国吗?这样便算救国吗!”

风波越来越大,不满的呼声越来越高,师生矛盾尖锐,张伯苓调解不开,竟然打算撂挑子不干,辞了校长之位。

学生这才慌了,很快做出了让步。

事后,张伯苓也反思了自己,“此种教育既非学生之需要,复不适于中国之国情”,决定改革,办“土货的南开”、“扎根本土实际”。

知错就改,虚心接受学生的声音,这又是他品格高洁之处。

南开从创办伊始,就是为了“救国图存”,时局在变,办学方式也要跟着变,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救国爱国的赤子之心。

七七事变后,日军对南开校园轮番轰炸,将诺大的学校变成看废墟,大学部迁往长沙,后又和清华、北大组成西南联大。

张伯苓与西南联大师生

张伯苓说:“只要国家有办法,南开算什么?打完了仗,再办一个南开。”

抗战胜利后,在南京的某次沙龙上,主持人对张伯苓说:“在被立案惩处的汉奸之中,没有一个是战前的南开学校毕业生。”

他笑答:“这比接受任何勋章都让我高兴。”

有什么样的老师,自然教得出什么样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苓毅然选择留在大陆,蒋介石亲自登门请他去台湾,他说:“我不愿离开南开学校”。

这所学校,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更是他一腔赤子热血的化身。

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中风逝世,享年75岁。

他的遗嘱中写道:“无限光明远景,余将含笑九泉以待之。”

今天,是老先生逝世67周年忌日。

南开系列学校历经百余年风雨,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骄子;

中国奥运之路辉煌璀璨,年年佳绩、世界瞩目;

富强康乐的新中国正昂然挺胸,无人敢再称东亚病夫,

这盛世,正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