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王昌龄的资料简介(王昌龄:我多想和好友们长长久久)

前些日子,去湖旁散步。看见鸟儿在柳树上鸣叫,长长的柳条垂入湖底,这番景象实在是美,便用手机拍了下来。


柳枝柔美,谐音同“留”,有“借别怀远”之意。所以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赠的风俗。无论是鲍照的“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还是李太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无不是在送别之时,折柳以寄情。


提起送别诗,不得不提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王昌龄一生几经大起大落,也曾投笔从戎,却多次遭遇贬谪。而每次被贬谪,便意味着要和挚友离别。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十岁时,王昌龄进士及第,曾担任江宁(今南京)县丞,故有“诗家夫子王少伯”之誉,著有《王少伯集》。因其作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故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体裁以“离别”、“边塞”、“宫怨”为主。




其中一首送别诗可称千古名作,便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作于天宝元年,王昌龄出任江宁县丞之时。诗题直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王少伯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辛渐。诗中的芙蓉楼现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


王昌龄在一个寒冷的雨夜,来到吴地。天亮就要送别好友辛渐了,之后,就会只留他一人的孤影。


“寒”、“孤”为后面的送别做好了铺垫,渲染了孤寂的气氛。那一夜,他辗转反侧,想到明日就要与友人离别,根本无法入睡。那一夜,太长。天终于亮了,他起身,更衣,努力掩饰内心的伤感与不舍,换上微笑的模样,去见好友辛渐。


二人在芙蓉楼见了面,吃了践行宴,劝君更尽一杯酒,再三嘱咐彼此珍重、一路平安。还是到了最不喜欢的离别时刻,辛渐也许是江宁唯一懂他的人,如今这知己要离开此地了,怪不得他用一“孤”字来形容自己此时的心境。


少伯告诉辛渐,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他打听自己,请他代为转告:少伯的那颗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无暇,从未被世俗玷污。


“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用了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代白头吟》中的“清如玉壶冰”。唐开元名相姚崇也曾作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故以“冰壶”喻“君子之德”。


“玉壶”现多用来比喻人的纯洁、清白的情操,也寓意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人心地的纯洁,性情淡泊。皆言“诗如其人”,王少伯借用“冰心”和“玉壶”,足以看出其德行、品性、境界和情操。


正如战国时期的谋略家、纵横家的创始人鬼谷子所说:“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王昌龄并非不懂圆滑的人情世故,他想让亲友们放心,无论自己身处何位、何地、何境遇,自己心中依然会保留那份纯真,这份珍贵的本心是不会变的。他想让亲友们知道,他还是那个他,会一直是那个他。


也许,正是因为王昌龄对本心的坚守和独特的为人处世哲学,才会吸引这么多名人好友与其交往甚深。在贬谪之路上,除了辛渐,王昌龄与李白、王维、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都是挚友。他不仅为挚友写送别诗,挚友也为他写过送别诗。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李谪仙与王昌龄之间的情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当柳絮落尽、杜鹃夜啼之时,李谪仙听说王昌龄已被贬去龙标那个偏远之地。五溪现多指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要过着五溪,这一路是极其不容易的。柳絮暗喻离别,是离情别绪的载体;而布谷鸟的啼声让那夜更显凄清惆怅。


李太白寄情于景,还好有那高挂在天空的明月和拂面的清风,可以把自己的思念和关怀带给在偏远之地的王少伯,让他不那么孤独。月亮象征团圆、纯洁、光明。李白不但爱酒,也爱月,其笔下的明月也各有各的美,从“举头望明月”,“月明白鹭飞”到“人攀明月不可得”,从《关山月》到《把酒问月》,月对他来说都是圣洁的。


太白用自己最爱的月为王昌龄写下此首送别诗,足可见其对两人之间的情谊的珍惜,以及对王昌龄这位朋友的关怀和不舍。


千里共婵娟,即使两人相隔甚远,也可以在月下共饮,请月亮帮忙传递对彼此的思念。


古人的交通工具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飞机和高铁,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去与亲朋好友相见,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古人们的出行只能骑马、坐轿子、马车、或者乘船。然而,这些交通工具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路上。古代也没有这些高科技产品,人们无法用手机或者电脑通话、视频,所以在古代,连寄一封信和等回信都需要很久的时间。


每一次的送别带来的都是未知,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何年何月何时何地。


一别,可能便是一生。


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可就因为这“慢”,人们对彼此之间每一次的相聚和交流都充满了期待,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也变得非常珍贵,会更珍惜所有美好的情感。


王少伯最不愿离别、送别,却一直在“送”与“被送”。多么无奈!他应该最希望和挚友长长久久,就如同那照耀黑夜的明月。


他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才会不舍一次又一次与挚友的离别,才会作下那么多首流传至今的送别诗。


在那个时代,知己好友间这样的情谊非常珍贵。


因为,这份情谊里,有清澈无染的冰心,有澄净无暇的玉壶,有完美皎洁的皓月。